初夏的后海子很漂亮。
宽广的湖面上波光鳞鳞,满岸的垂柳在夜风中轻轻舞动着枝条。
如果不是晚风还有些凉,那就真的十分美好了。
太阳终于从山头蹦了下去,黑夜来临,而这里的生活却刚刚开始。
白天寂静得像没有人烟似的大小胡同这会儿灯火通明,隐隐约约的音乐声架子鼓声在大街小巷里来回传荡,高大的玻璃橱窗透出来暖色的灯光。
这会儿的年轻人已经有了时尚的概念和追求,虽然和后世相比还显得略为保守,但一点儿也不丢份儿,和土字更是一点边也沾不上。
张彦明,孙红叶,张永光,王静(张永光对像),孙六妹,邓群,张凤,还有两个安保员,九个人顺着银锭桥从南沿过到北沿。
这会儿南沿还没有后来那么商业化,还主要是居住区,酒吧和商业主要都集中北沿这边。
“这边儿其实也不错,就是感觉进出车不方便,要不在这边弄个院子也挺好的。”张永光打量着四周和张彦明说话。
“这边确实不错,你要是想弄就弄吧,赔不着。这边我听说整院子不少,就是价高点。”张彦明点了点头。
这后边就是后来比较著名的鸦儿胡同,是这边保存的比较完整的四合院片区,那房子可老值钱了。
这会儿不用鸦儿胡同,在锣鼓巷这一带凡是有个偏院儿那后来就是妥妥的富豪。没跑儿。
“您那几个同学的院子您给买在哪儿了?”
“在老院儿边上那一片儿,他们要离工作室近点,这边还是稍微有点不方便,路也窄了点儿,以后车一多了有点挤。不过投资肯定亏不着你。”
“那咱们在这边买两套?”张永光扭头问和张凤挽在一起的王静。他媳妇儿,这会儿已经领了证了。
“要那么多房子有什么用啊?爸妈肯定不让你搬。”王静看了张彦明一眼,小声说了一句。
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好孩子。
“买吧买吧,我来住。”张凤就活泼多了,乍乍乎乎的叫起来。
“你可歇歇吧,爸妈还想多活几年呢。”张永光瞪了妹妹一眼,对王静说:“买房子也不是就得搬家呀,投资,投资懂不?”
王静脸一红,摇了摇头:“那你自己琢磨吧,不用问我。”
这傻丫头。
张彦明扭头对王静说:“妹子,你不能这么说话,你可以不吱声,但是花钱得控制,得你说了算哪,你这是,就这么把家里的财政大权交出去啦?”
“我真不懂。”王静的脸更红了。
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大部分还很单纯,哪怕是成天在外面疯的也不复杂,这是时代限制了的。
“买房子啊,不一定就是自己住,可以出租,也可以放那,等以后值钱了再卖,明白吧?现在住房商品化了,以后房子就越来越值钱。”
张彦明给科普了一下。
王静也不知道是听懂了还是没听懂,懵懵的点了点头,看了看张彦明。她这还是第一次见到男朋友的老板,有点放不开。
“这边一个院子得多少钱?”孙六妹问了一句。
她就是张永光说的那个铁瓷,局气的纯爷们,不胖,但也不是瘦,接近一米七的个头,梳着头短发,长相中等偏上,穿着打扮比较中性。
如果不是张永光拍着胸膊担保,张彦明肯定会怀疑这是一个拉拉。但真不是。
“这边,肯定要比老院儿那边贵些,那边现在一千出头,一个平方,这边我估计得两千多三千,还可以,以后涨的更快。”
张彦明还真不知道这个时候这边的院子多少钱,大概的估计了一下。
四合院,最小的院子也得有两百多个平方,标准院儿就得上四百,后来那些一百多平的其实都是杂院拆出来的,不能叫院子了,只能叫房子。
“这后边要五千多,我打听了,”
张永光说:“不过这个价不多,一般也就是三千左右,我问的那家是个独门独院的院儿,标准两进,没拆过。我感觉挺不错的。”
“要卖?”张彦明问。、
“嗯,说了要卖,人家上楼了,这边没人住。现在有楼房谁还在这儿挤呀?”
这就是九十年代京城原住民的真实心态,没人感觉院子有多好,都想着住楼房,坐电梯大阳台,厨房卫生间的全在屋里。洋气,得劲儿。
这会儿楼房不好买,可以说拿着钱都排不上号,住楼房那是能耐,相当牛逼。
“那你还要买?”王静看了张永光一眼:“那得不少钱吧?”
“得四百多万,还有个更大的,一千多平,我去前家里没人,听说是出国了。”
“前几天给少白他们找房子来的吧?”张彦明问了一句。
“嗯,顺便跑了跑,这边的院子看上去比那边感觉要舒服些。”
这边很多都是整院子,那边大都是原来的杂院拆出来的,那感觉肯定不一样。
“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