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第六十四章 利之所引他乡故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四章 利之所引他乡故知(2 / 3)

兕子说道:“现在街市上卖的不少,原来的胡饼店,差不多都要加上豆腐脑。甘州传来的吃法,用甘州的大豆做的最正宗。”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说道:“这又是齐霖的主意,大豆还不是一样。甘州的就有什么特别不成?”

“可店铺都说自家用的是甘州大豆呀!”兕子替小舅辩解道:“应该是不一样吧,要不怎么都认呢!”

李二陛下嘿嘿一笑,倒也不与女儿争辩,他知道怎么回事就行了。

其实,李二陛下知道的比这些更多。

因为甘州,长安城里的变化还真不少。早餐嘛,只是其中之一。就象现在的烧烤,若是不放甘州孜然,肯定被人认为不正宗,不地道。

而更大的变化则是奴隶的供不应求,很多权贵豪富都在购买奴婢,特别是壮实的男劳力,价格涨了一倍不止。

原因很简单,棉花收获了,暴利便呈现在人们面前。而能大规模种植,不受朝廷法令限制的,便只有甘、肃、凉这三州。

徐齐霖赴任时,曾推出租地买地的诸般政策,现在不仅依然有效,还扩展到了肃州和凉州。

尽管对权贵官僚来说,土地不能自由买卖,可租地种棉,依然是个大进项。自家没那么多劳力的话,家僮奴仆能凑数,再就是打奴隶,也就是贱民的主意了。

甚至有更贪财的,还想着自种自收自纺自销呢!尽管大盈库掌握着棉纺技术,可徐齐霖已经透出口风,可以技术转让,只要交专利费即可。

当然,这种要交专利费的,肯定会有相应的规定。比如几架纺机,多少纱绽,至少也是个作坊。至于个人家的纺织生产,自然不在此列。

李二陛下对此也是乐见其成,能够加快甘、肃、凉三州的开发建设,对朝廷有百利而无一害。

如今不用硬性命令,便有人前往三州种植生产,积极性还很高,还不是好事情?

而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足有数万官奴被迁往甘州,对徐齐霖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

对迁往河西,官奴却还趋之若骛,只为摆脱奴婢身份,以及那个能证明是自由身的“市籍”。

现在不仅仅是权贵官僚盯上了棉花种植的利益,很多胡人也看到了其中的好处。除了种植赢利,同样具有吸引力的还有入籍这项政策。

绿卡啊,成为唐人可是很多胡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李二陛下知道这些情况,在默许,甚至是支持的前提下,他也想起了徐齐霖曾对所谓的“国籍”讲出的一番言论。

当时,李二陛下没当回事,或者说还对给予胡人身份上的提升,有些抵触。虽然在甘州的开发建设上,给徐齐霖开了个口子,却没想到会有如此大的效果。

如果把对甘州的优惠政策,转移到其他地方,甚至是在全国施行,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比如当兵为大唐征战;比如投资建设,为大唐的繁荣添砖加瓦;比如修桥铺路,造福百姓……

至少在短期看来,出台类似的入籍政策,得到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但李二陛下还是很谨慎,时刻关注着甘州方面的情况,权衡着其中的利弊。

…………….

快过年了,在几千里外的甘州,为此做的准备并不比长安要少。

移民安家的第一个年,徐齐霖准备搞得热闹些,隆重些,让甘州的民众来个狂欢,释放下激情。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百姓有归属感,让更多的人看到甘州能够日渐繁荣的前景。

商铺必须张灯结彩,普通住家的大门,最少也要贴对联、挂灯笼。为此,徐齐霖还从府库拔钱,发放了一些补贴。

除了钱,就是物。过年嘛,不说年终奖啥的,每家发个十几斤肉,也是官府爱民的一个表现。

对淳朴的老百姓来说,东西不在多少,而在于心意。何况,官府发放年货,这好象也是破天荒的事情。

处理完公务,徐齐霖回到府中时,便看见斯嘉丽带着阿佳妮在角色扮演。

这来到甘州后,在府中,斯嘉丽便渐渐成了老大,充当着女主人兼管家。徐齐霖也乐得撒手清闲,让斯嘉丽锻炼锻炼,过过管人的瘾。

年前,更是斯嘉丽忙碌操持的时候。什么打扫庭院、采办年货、张灯结彩等等,呼来喝去,好不威风。

“阿郎,年货单子,差不多都置办齐了。”斯嘉丽表功般地过来迎接,还把单子递给徐齐霖验看检查。

徐齐霖随便看了一眼,便笑道:“办得很好,也不用向某请示,尽管去做,某放心。”

斯嘉丽得了夸奖,笑着让阿佳妮跟随侍候,自己却继续指挥下人布置。

徐齐霖没回厅堂,直接来到书房,打开临下班前收到了王方翼的书信,看了起来。

虽然暂署肃州刺史,可徐齐霖还是把工作重心放在甘州,肃州的事务则大多交给了王方翼,以及从甘州调去的几个官吏。

与甘州的经营初期一样,王方翼和众官吏都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