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呢?对手只是中国人,即便利迪尔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状态,但战胜一个中国人,应该也是很轻松的事情吧!”
……
济南。
即将开始的是400米短跑的决赛。
此时的陈强已经完全确认,三十年代的中国运动员压根就不会跑400米。
上午举行了400米的初赛,陈强见到了各种各样的400米小白的跑法。
有的运动员在比赛一开始的时候就冲的很猛,完全是将400米当成100米在跑,然后跑到200来米的时候,就咩有体能跑不动的,靠着一股子意志力,强行撑到终点。
也有运动员在比赛开始的时候跑的很慢,明显是想把体力节省下来,留在后面冲刺的时候用。但是他们体力节约的太过火了,当他们进入到最后直道开始冲刺的时候,别人都快到达终点了。
更多的人则是很轻易的被对手所影响,感觉到对手在加速,他们也跟着加速,没有自己的跑法和节奏感。单纯觉得自己要落后了,那就加速,觉得自己领先了,那就稍微放松一些。
包括刘长春在内,所有运动员都是凭着本能跑400米,完全谈不上技术,更别说什么体能分配的事情了。
看过初赛之后,陈强便已经知道,400米的决赛,他赢定了!
400米虽然是短跑中最难的一个项目,但现在的陈强好歹也有着国家二级运动员的中游水平,这个水平放在未来,连省级的训练队都进不了,但是吊打一群没有400米技术,只靠本能瞎跑的运动员还是绰绰有余的。
400米的关键是体能分配,而陈强所采用的也是未来最常见的一种体能分配方法。
前面起跑的弯道,主要是调整节奏,速度相对会慢一些,进入第一个直道后,开始进行冲刺,进入第二个弯道后,再将速度慢下来,开始调整蓄力,最后的直道再次冲刺。
蓄力、冲刺、再蓄力,再冲刺,这种体能分配的方法,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最低了,也最容易掌握。未来很多400米的初学者会使用这种体能分配的方法去跑400米。
当然这种体能分配的方法在未来也是挺落后的,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美国运动员就不使用这种体能分配方法了,到了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决赛中八位选手,只有一个人还在使用这种体能分配的方法。
陈强倒是想要来个一步到位,直接练习更先进的体能分配方法,比如未来的“400米之王”杰里米-瓦里纳,他就很擅长在250米以后提速,而且将速度一直保持到终点。
但是这种体能分配方法对于身体的要求太高了,寻常运动员跑到250米的时候,恰好是身体处于无氧运动极限的时候,这个时候别说是提速,速度不变慢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所以瓦里纳的400米跑法就没有几个人能模仿的了。
其他先进的体能分配方法,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更高。陈强目前还未成年呢,身体素质远远没有达到那个标准,所以他只能使用最简单的体能分配。
但这就足够了,对付一群只靠着本能瞎跑的运动员,随便哪一种体能分配方法,都能够完胜!
……
起跑的枪声响起后,陈强并没有很迅猛的发力。400米毕竟不同于200米,200米的起跑,需要尽可能快的将速度提升起来,但400米的起跑,节奏比加速更重要。400米的运动员,只有找到自己的比赛节奏,才能够精确的分配体能。
所以起跑阶段,陈强并没有跑的很快,然而其他几位选手却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有人开始加速,想要在前一百米获得领先的优势,他们也的确做到了,但陈强对此并不以为意。
即将进入到直道的时候,陈强便开始提速,当他真正由弯道踏入直道以后,便开始了第一次的冲刺。
对于其他几位选手来说,陈强的提速很突然,他们不知道陈强的跑法,也完全没有想到陈强会在进入直道后选择快速的冲刺跑。
见到陈强冲刺,其他人也本能的跟着冲刺,他们的想法很简单,绝对不能让陈强轻易的超过去。
只不过陈强的冲刺是计划当中的,他本来就是这种跑法,而其他人则是突如其来的应变。这种毫无准备的冲刺,自然会消耗掉比较多的体能。
再次进入到弯道,陈强又一次的慢了下来,他开始进行蓄力和调整,为最后一百米的冲刺做准备。
其他运动员也都慢了下来,不过他们并不是为了蓄力和调整,而是体能到达极限了。
最开始的弯道,他们为了超越陈强选择提速,随后的直道,他们为了应对陈强的冲刺也进行了的冲刺,这等于是快速奔跑了200米的距离,200米过后,基本上达到了无氧运动的极限水准,体能当然已经见底。
所以即便是陈强在蓄力,可是在观众们看来,陈强的奔跑速度依旧比其他人更快。
进入了最后100米的直道,陈强又一次开始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