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1558年的天变> 第291章 朝贡是个好方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1章 朝贡是个好方法(1 / 2)

“哈哈哈,虽然这些理由是有些扯,但是在解释他们的来由上,总还算是比那些说自己在山中修仙,不知人间岁月的,来得靠谱一些。 ”

史文博见黄石扯到了这个上面,于是就问道,“老黄,那你也准备和他们说这一套吗?”

黄石“哈哈哈”的笑起来,摇了摇头,“老史,我要搞个升级版的返乡探亲。”

“升级版的?”史文博和白小黑都有些疑惑,什么是升级版的返乡探亲。

“原来的时候,他们这些穿越主角的返乡探亲都是个体行为,我们呢不是,我准备把它搞成一个‘国家’的行为,我的想法是冒充万里之外的番邦使团,其实也不算是番邦,毕竟我们的国民都是华夏遗民,然后从千里迢迢的化外之地,不远千里给大明朝的皇帝陛下‘朝贡’,这个绝对能让当朝皇帝的好感度爆棚,你们相不相信?”

从15世纪开始,“朝贡”体系就是东方世界的通行国际关系体制,在这个体制中,中国中原政权是一元的中心,各“朝贡”国承认中国这一中心地位,构成了中央政权的外藩。

而明朝与其他国家的民间外贸活动是完全禁止的,这“朝贡”则成为明代唯一的海外交往途径。这种“朝贡”实际上相当于一种“官方贸易”,因为很多国家的商人需要中国的商品,民间商贸途径被彻底断绝后,他们不得不借着“朝贡”的名义来中国“做生意”。

因此黄石的地盘要想受到明朝的官方承认,并且能与明朝进行正常的贸易,那么就得按照这一套的国际惯例去行事才行。

“啊,老黄,你也要搞这‘万国来朝’一套啊!”史文博喜欢军事、武器,那么自然对历史也不会陌生,老黄说的这一套,他可是一点都不陌生。

因为在大明朝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开始,明成祖朱棣就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

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了现在越南南部的占城、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

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就是伟大的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永乐皇帝的在位期间,是“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但是史文博却知道,在这些三十六国中,其实真正的文明国家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东南亚印尼、菲律宾那些小岛上的酋长或是部落首领,有特色的“朝贡”些马和文豹,有的就是直接“朝贡”些水果。

那么难道老黄也想象他们一样,冒充某个番邦小国的国主,然后通过去大明“朝贡”,来骗取明朝皇帝的回礼不成?

因为大明朝的“朝贡”祖制之一,就是确定了“厚往薄来”的原则,要讲究回礼厚重,要讲究天朝体面,所以骗取“朝贡”也成了一个产业,每年都有外国商人冒充“朝贡”的使者来到大明。

当然为了避免外国商人冒充使团,明朝也对“朝贡”的期限、船数、人数、贡品数,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比如,对日本,就只允许他每十年一“贡”,每次“朝贡”的随行人员和货物不得超过三船。

而日本自公元1467年起,就陷入了长期动荡、军阀混战的“战国时代”,无法按照惯例派出统一的使团。各个藩国的各大领主们为了取得“朝贡”的机会,也往往发生火拼。

在原先的历史时空,嘉靖二年即公元1523年,也就是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次年,两位日本大领主先后派人来到中国,双方均冒充日本国的通商使来到宁波市舶司,要求和明朝政府做买卖。有两批使者,其中还有中国人,先是互争真伪,接着是互相殴打,趁机焚掠。

对于这一事件,给事夏言就对嘉靖帝说:“倭患起于市舶。”认为如果没有市舶司,日本人就不会跑来闹事。嘉靖帝认为夏言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在当年罢去浙江和福建的市舶司,仅剩的广东一司不久也被废止了。

可是,中日双方不但有着巨大的贸易需求,而且两国都有一批专靠海上贸易谋生的人。随着“海禁”越来越严厉,两国之间的走私活动也愈演愈烈了。

而在这个时空,虽然在公元1523年,正德皇帝并没有死,但是因为当时的历史大势并没有改变,所以在正德22年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结局自然也是一样,“海禁”、“海禁”,接着还是“海禁”,这30多年来,除了“朝贡”之外,就只有走私一条路了。

对黄石来说,“朝贡”与走私不是非此即彼的事情,完全可以两条脚走路,但是能多一份的官方身份总归是件好事,所以就预谋着如何能利用“朝贡”和大明皇帝攀上关系。

“老黄,这个方法就是成功了,万一大明皇帝他要是像往常一样,给你一堆茶叶和瓷器做回礼怎么办?”史文博想了下接着问黄石。

“嗯。”黄石沉吟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