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宽一抱拳,说道:“殿下放心,在厉宽这里,保证不会泄密分毫。” “我飞在空中,眺望了古州边境的军营,发现军营每隔百里一座,如此布置,可是厉大人你的安排?” “这种布置在边关延续了几百年,殿下你也发现军营如此布置的不妥了吗?” 厉宽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他也觉得这个布置不好。 易九霄当然听得出他的意思,便说道:“那么厉大人你觉得这种布阵之法好不好?” “厉宽一直不看好此布阵之法,如此均分,力量过于分散,很轻易就会被敌军击破,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如果由我安排,肯定会坚守关隘,及时掌握敌军行踪,然后灵活出击。” “好!厉大人之言正合我意,既然你不看好此布阵之法,又为何要如此布置呢?” “回殿下,当初我任镇西将军之时,便想改变此排兵之法,但是封熙山不同意,说是几百年的传承,不能随便改动,当时兵部由他主导,我等也别无办法。” 易九霄明白了,原来是封熙山要求这么做的,看来此人行军打仗是个庸才,怎么就坐在了兵部尚书的位置上了。 如此这样,他封家以数倍兵力而拿不下厉家,战败身死也没冤了他。 “厉大人,现在兵部已经不是封家在做主,我们变革一下如何?” “厉宽愿意听从殿下吩咐,不知道殿下想如何更改?” “厉大人,就按照你刚才所说,集中兵力戍守关城,只是不知你这防区内可以建造几座关城?” 厉宽并没有立即回答易九霄,而是走到了一张地图前,沉吟了半晌。 随后才说话:“回禀殿下,我古州边境,虽然有千里之遥,也只要三个关口就够了。” “哦,三个关口?请厉大人细说。” 易九霄从心底感觉有些偏少,便想问个究竟。 “殿下,我说的这三个关口并非分布在一条直线,而是呈三角形分布。 前方设置两个关口,相距五百里,另一个关口后退两百里,居于这两个关口之间,互成犄角之势。” 厉宽一边说着,一遍手指着地图,将三个关口的位置都清楚地指了出来。 接着又说:“现今边塞之上的通道太多,虽然有利于通商往来,但不利于防守,所以我想将现有通道大多毁去,只保留两条通道,前两座关城就建在者两个通道之上。” “好!”易九霄拍手叫好。 厉宽的策略果然不错,此举虽然未必就能阻断陈国的大军,至少可以延阻陈国入侵的速度,不让其趁虚而入,甚至是长驱直入。 但是仅此还不够,易九霄提议道:“陈国入侵,绝非是几千人马,至少都是几万人,所以还要多安排探马,刺探军情,提前洞晓军机。这调整布防之事刻不容缓,厉大人即日起就安排吧。” “好,谨遵殿下吩咐,厉宽立马就安排调防,砌筑关城,破坏边境无关道路,同时增加探马。” 跟厉宽商定之后,又简单地了解了一下陈国的政局。他戍边多年,对陈国比一般人要熟悉得多。 之后,易九霄便没有再逗留,而是悄悄地离开了黄岭关,飞到了空中。 此去陈国,结果难料,今日将边关布防重新调整,是给自己留下后手。 假使去陈国行动失败,也不会被对方打得一败涂地。 同时,也是做给陈国上下看的,相信陈国在边境肯定会有探马,如此变动也是给陈国一个警告,让其不敢轻举妄动。 易九霄在途中没有再做停留,而是直飞陈国的都城金州,终于在十三天之后到达了金州城外五十里处。 远眺金州城,易九霄没敢再继续飞行,而是落在了地上。 然后找个集镇租了一匹马,向城中缓慢地行去,边走边想着入城后的对策。 如何介入金州的政局,易九霄在途中思虑再三,他不可能直接去找陈国的皇上陈流风。 皇帝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除非以出使的名义,但是时间已不再许可,容不得他大张旗鼓地充当使节。 怎么办?硬闯陈国皇宫,还是硬闯太宰处理事务的勤政堂。 这都不合适,那样非但不能见到这些当权者,反而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好在厉宽给了他一个建议,陈国朝廷中分成两派,其中太宰管璧是一派,学士院院长宣中春是另一派。 太宰管璧主张趁易国空虚之际,对易国用兵,将易国瓜分。 而学士院院长宣中春则认为唇亡齿寒,在灭掉易国的过程中,陈国也会国力大伤,恐为他人所乘。 由于两人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且不互相让,所以陈国皇帝陈流风一时间也举棋不定,否则可能大军已经都在路上了。 但是学士院是朝中清流,虽然跟皇帝走得很近,出谋划策,但势单力薄,跟太宰难以长期抗衡。 所以宣中春这个人可以争取和拉拢,要想方设法跟他搭上关系,然后再助其一臂之力。 如此便可以左右陈国的朝政,改变陈国皇帝的想法,打消入侵易国的想法。 现今诸国的局势,让易九霄联想到前世的那些历史。 让他一度错觉是回到了春秋战国,回到了那个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年代。 一切何其相似,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并存,充斥各种矛盾和利益,充足着贪婪和欲望,充斥着阴谋和策略。 跟战国时代相似的是,现今各国权臣和大家族都喜欢养士,通过各种途径招揽贤才,为自己出谋划策,抬高自身的声誉,壮大自己的力量。 曾经的魏国工部尚书樊涛就是门客出身,是封家所养的士。 在做官成名之前他一直被封家供养着,封家给了他很多修炼资源。 樊涛自身的资质也很好,修炼到了金丹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