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禁为之侧目,羡慕嫉妒恨自不必说。
苏轼只觉得一股凉气从大腿那里升起来,然后一路窜上来,窜到哪儿哪舒坦。
我竟然蒙对了?
他想起了在汴梁时沈安对西夏形式的分析,才霍然发现自己说李谅祚必定会来是受了沈安的影响。
蒋佩叹道:“西夏人要来了。”
周围的人都慌了,有人问道:“漕节,咱们怎么办?”
“援军呢?漕节,援军怕是赶不及了吧。”
“来回京城报信,哪怕最快,可也得许久,肯定来不及了。”
蒋佩指着后面的一队骑兵说道:“无需召集,朝中对此早有判断,援军提前出来了。”
陈公弼心中一松,问道:“官家新近登基,竟然这般睿智吗?”
说皇帝睿智总是没错的,可蒋佩却有些尴尬的道:“据说是沈安判断出了李谅祚的动向,然后官家这才派了不少骑兵来。”
和西夏人交锋一定要骑兵,否则进退两难。
陈公弼问道:“敢问漕节,是谁带队?”
这个带队的人会成为总揽战局的统帅,陈公弼低声道:“别是韩相吧。”
蒋佩不自在的道:“不是他,是包拯。”
大家都对韩琦这位名将没信心,可一听到包拯,陈公弼不禁苦笑道:“还是韩相好啊!”
老包没经历过战事,来了不管用啊!到时候谁敢听他的?
蒋佩笑了笑,“同行的还有沈安。”
“来了!”
正在说话间,外面有人喊道:“援军来了。”
陈公弼回身,就见远方出现了一片黑点。
骑兵迎了过去,蒋佩说道:“是包相到了,幸好老夫及时赶到,赶紧,列队迎一迎。”
苏轼打个酒嗝,就走到了陈公弼的身边。
陈公弼看了他一眼,说道:“回头清理三十本账簿!”
苏轼本是豪爽的性子,最不喜欢核对账目这等细致的事,闻言就堆笑道:“知府……下官错了。”
从以前死不认错,到现在遇事就认错,苏轼走过了一长段心路历程,堪称是男人成长日记。
陈公弼沉吟了一下,刚想说话时,外面有人喊道:“来了!”
陈公弼马上忘却了此事,聚精会神的看着前方。
一队队的骑兵在逼近,这些骑兵经历了长途跋涉,看着很是疲惫。
随后就是大队骑兵簇拥着包拯来了。
六十余岁的包拯看着精神还不错,他下马后,蒋佩和陈公弼迎了过来。
“包相一路辛苦,城中已经准备好了住所,还请歇息。”
包拯摇头道:“找椅子来。”
众人不解,可包拯神色严峻,于是就找来了椅子。
包拯就在城门外坐下,接过一杯茶水喝了,说道:“陕西路的将领是怎么回事?”
蒋佩闻言大惊,就看向了边上的一个武将。
“吴康,出来说话。”
将领乃是陕西路马步军副总管,他出来行礼。
包拯问道:“斥候可派出去了?”
吴康愕然道:“西夏人尚未出现,下官就没派。”
包拯盯着他,“等他们出现时,这里就是第二个秦州了!”
包拯勃然大怒,“上次李谅祚偷袭秦州险些成功,老夫本以为你等会有所准备,可没想到依旧是文恬武嬉。官家把陕西路交给你等作甚?还不如拱手送给西夏人,好歹还能省些钱粮!”
众人低头,心中惶然。
包拯把茶杯放下,只觉得怒火又上来了,“你等把骑兵放在家里作甚?留着下蛋吗?可就你等这般无谋之人,麾下能下什么蛋?蠢蛋!一窝都是蠢蛋!”
“看看看看,就知道低头,可想过马上将功补过吗?没有!可见都是脸皮厚如城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都是饭桶!饭桶!”
大宋第一喷子上线了大约一炷香的功夫,这才意犹未尽的停住了。
蒋佩陪笑道:“包相,要不现在派出斥候?”
包拯喘息了几下,目光盯着北方,说:“沈安已经去了。”
蒋佩心中一凛,“包相,可是发现了敌军斥候吗?”
“是游骑!”
包拯的眼中全是不满,“老夫以前不知道行军如何,此次跟随而来,这一路见识了行军的辛苦,在进入陕西路之后,那些将士们还得顶盔带甲负重而行,天气再热也无人抱怨,可即便是这样,斥候每日依旧要来回查探,不见懈怠,直至发现敌军游骑,可你等呢?在干什么?”
无人回答。
所有人都被这个消息给惊住了。
西夏人的游骑竟然来了?
那就代表着战火即将被点燃,陕西路……
蒋佩深吸一口气,喊道:“戒备……”
……
第一更送上,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