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玄幻魔法>明末有钱人> 第〇九五节 建营驻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〇九五节 建营驻扎(1 / 2)

郑芝龙果然在汤若望租住的那座小院之中,见姬庆文和李岩来了,赶紧迎了出去,寒暄了好一阵才坐了下来。 姬庆文见郑芝龙满面红光,知道他心情不错,便明知故问道:“郑船主,这一趟往返日本,赚了不少钱了吧?” 郑芝龙笑了笑,奉承道:“五百匹御用彩织锦缎一到日本便销售一空,让我大大地发了一笔财。这都是托了姬大人的福啊!这不,我在日本特意多逗留了几天,按着姬大人的意思,采购了两百口好刀,拢共花了三千两银子,就算是我孝敬大人的。” 姬庆文却道:“不用,我现在手下有了兵,而且将来还要再招。今后买刀买枪,有的是时候要麻烦你的,我们还是明算账,照价给钱好了。你往返日本、中原不容易,多多少少赚我点银子也是可以的。” 郑芝龙连道“不敢”,又说:“我怎么敢赚大人的钱?一切都按照进价成本给大人……” 姬庆文却换了个话题,说道:“现在都快十一月份了,我库房里还有五百匹绸缎。看你上次做事妥当,这回也一并出售给你,不知道你带够了现银没有?” 又是五百匹御用绸缎! 郑芝龙听说这个消息,眼中顿时放出银光来,脸上忽然后显出几分难色说道:“小人这次来苏州,一共就带了三十万两银子,刚好能将五百匹绸缎吃下。可惜就没钱孝敬打点各个关节的官员了……” 姬庆文听了好奇,便追问了两句。 原来这个郑芝龙也是个会来事的人,这次来中原的目的有两个:一则是将采购的倭刀送到姬庆文这里;二则是专程来打点沿海各位官员,以便求几张通关勘合。 于是姬庆文正色道:“不打紧的。那些官员你都不用去打点了。老汤(汤若望)的老朋友徐光启大人现在是礼部左侍郎,上个月加批了十张勘合给我,我这次给你两张就好了。” 通关勘合的重要性对郑芝龙这样的海商可谓不言而喻,一张勘合便能让他少缴几千两、甚至上万两的关税,姬庆文送他两张勘合,就等于白给了郑芝龙几万两银子。 因此,郑芝龙对姬庆文自然是千恩万谢。 却不料在一旁沉默了许久的李岩,忽然冷冷说道:“郑船主,姬兄有一句话一直挂在嘴边,那就是:‘他能过上舒服日子,大家都有舒服日子过’。如今姬兄给你勘合、给你绸缎,让你赚钱,你再出售刀剑兵器给姬兄,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你可不能有什么二心,把这条大家都走得通的路给堵死了……” 李岩向来对郑芝龙颇有几分成见,因此才会在这里说出这样几句极为冷峻的话来。 姬庆文也觉得应当找个机会敲打一下郑芝龙,便也附和道:“郑船主,我这位李兄说话虽然未必好听,可字字句句都在理上。我就一句话告诉你,我现在手里有勘合,想要巴结我的船主不知有多少,少不了你郑船主一人。” 郑芝龙忙拱手道:“小人懂了,小人懂了。” 没想到姬庆文还有后话:“虽然这天上虽然有千朵云、万朵云,可你郑船主头上只有一朵云,那就是我。你们跑船的最讲究看风向了,你可要看稳了我这朵云往哪里飘,可别迷了路,把船开到台风眼里去了啊!” 这几句话,就连姬庆文都觉得自己说得极有水平,不觉得意起来。 郑芝龙听了,却是浑身冒汗、不寒而栗。 李岩看见郑芝龙这副紧张的模样,觉得已将这位年轻的船主揉搓得差不多了,便笑道:“在下同姬兄不过是提个醒而已,郑船主不要太过放在心上,却也不能当做耳旁风。对了,姬兄不是要给郑船主五百匹绸缎吗?到底怎么个交接法,趁大家都在这里,正好可以商量一下。” 姬庆文一听这话,顿时来了精气,说道:“怎么交接?就这么交接。我现在手下有了兵,尽管押运着绸缎,大摇大摆去松江好了。只是他们刚到苏州,立足未稳,明天怕是来不及了。等两天,到第三天就把绸缎送到松江府那个渔村。郑芝龙,你给我提前把船停在那里,别像上次那样,让我等你!” 郑芝龙听了,立即唯唯诺诺地答应下来,第二天清晨便出发办事去了。 这两天里头,姬庆文倒也没闲着。 他先是派多九公在苏州城周边采购各种建筑材料交到陈文昭手中,让他指挥手下军士,就地建造起营盘来。 姬庆文又找来葛胜,让他召集织造衙门里的织工、染匠、绣工们,加班加点,连夜赶造两百套军装;再选最好的材料,赶制“姬”、“戚”两面大旗。这两样东西,必须在两天之内完成。 他又见陈文昭次日就已组织新招的军士开始训练,便将织坊的事情托给李岩盯着,自己则天天陪着他们一起训练。 陈文昭不愧是带兵的行家里手,不过两天时间就将这两百人的队伍训练得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再换上一身崭新的心军装,更显得威武雄壮、英姿飒爽——只可惜这两百人的队伍,还没有趁手的兵器,个个赤手空拳,显得有些美中不足。 不过也不要紧,只要同郑芝龙顺利交接货物、银两之后,这两百人的队伍自然就有了从日本进口来的上号的倭刀可供使用。 于是姬庆文在义乌城中招募的乡勇团练,在抵达苏州城第四天的一早,就被姬庆文、陈文昭领着进了城,直趋坐落在观前街的织坊,将早已清点准备妥当的御用绸缎,护送着出了城。 苏州城自大明开国以来,就是个太平地方,除了嘉靖年间偶有倭寇袭扰外,早已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城中老百姓见忽来了这么一大群人,还以为是从何处来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