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辩合场中的人,因为道家说出了“《诗经·伐檀》不是当下百姓抱怨大人君子吃白食,不然还是什么?”这句话之后就是一片烨然,虽然声音很快低了下去。但是仍旧有不少人在窃窃私语。
当着帝国皇亲、将军臣子的面,说百姓抱怨大人君子吃白食,道家的这人,连累的只怕是整个道家!
公孙冉本来只是想要激一下那人就算了,这次辩合结果已经出来,谁输谁赢一目了然,但是他也没有想到对方竟然如此不严谨,连这种话都说出来了。
大秦究竟如何,是否是“君子大人吃白食”,这一点,永远不需要诸子百家各个学派来评说。
出现这种情况,公孙冉自己也没有想到。
那人这话说出口,又发现辩合场中的动静,很快就明白了过来自己到底说了什么,脸色“唰”地白了起来,连自己该说些什么都已经忘记了。
如果继续这样僵持下去,那么公子扶苏虽然知道这人只是一时口舌之快,但是为了帝国颜面也一定会对这人或者说整个道家提出异议。帝国的怒火,六国尚且承受不起,何况一个小小的道家。
端木璟心中也紧张起来,那么究竟该怎么缓解这种局面?
所有人紧张起来,名家虽然受人所托,于这辩合第一局有搅局的嫌疑,也的确是想要在咸阳辩合中发扬名家的威名,但是诸子十二家对上帝国,是荣是损一念之间,名家虽有心光大学派,却从来没有陷害道家的意思。
现在发展到这个局面,不仅超出了道家的认知,同样的也超出了名家公孙冉对诡辩走向的把控。
道家的生死,全在名家!
公孙冉面对这样的状况,顺下去则是今日道家的败亡,可愿意出手相救,又该怎样力挽狂澜?
所以,道家这里的情况,必然是个死局了?
端木璟也为着道家捏了一把汗,名家公孙冉会怎样做?怎样做才可以化险为夷?做法,竟给了绝大多数人一个最满意的答案!
辩合场中,那边道家那人已经处于一种脊背发凉,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状态了,徒然解释岂不是显得多余,反而引起疑心。
公孙冉也定了定心神,开口缓缓说道:“前辈对《诗经·伐檀》中的理解说的是大人君子都是吃白食的,晚辈以为这论点大错特错”。
公孙冉根本不给那人开口辩驳的机会,直接开口说道:“《诗经·伐檀》一文,其真正的意思,其实本来就是百姓对圣君贤相的赞誉,《伐檀》云: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懸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播种来不收割,哪里有三百困禾可以独取,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挂?那些君子大人,不会白吃闲饭。这样看来意思就是很明显的了。难道在座的各位同道家这位前辈的意思,是大人君子们都是吃闲饭的了?”
妙哉!
端木璟一声叫好,没忍住身子贴在宽大的树干上,双手却放开来合击着自己双掌,口中却压低了声音惊呼一声:果然是妙!
这个公孙冉反应实在是太迅速了!不能不说是急中生智。
然而端木璟却不知道,正是因为自己的这一声惊呼,已经将自己暴露在了在辩合场中的高手之下。树上竟然有人!只是,就算发现了,谁都没有过多提出,树上这个人一直不做声,显然是别有居心的,身份不明确,若是帝国的人安排在上面的,说出来了岂不是尴尬。
好在发现端木璟行踪的人毕竟是高手。高手意味着人群的个中翘楚,个中翘楚自然也意味着数量的稀少,发现端木璟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心中想的其实还是和端木璟一样的,公孙冉这话,实在是太妙了!
道家的那人因为自己无意之中说错了话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样了,公孙冉这时候马上反应过来说话,将众人的注意力从道家那人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同时放过道家一马,只说是他们两个对《诗经·伐檀》的理解有出入,并不提及道家的口误,算是无意中偷换了全场关注诡辩的人的概念,但对于道家来说却恰恰是现在所需要的。
之后,所有人都必须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诗经·伐檀》一篇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句话就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说“大人君子都不是吃白食的”。若是反对这个观点,那么你反对的就是整个帝国,偏偏这个地方,公子蒙恬都在,你难道还能继续保持你的观点,说是“大人君子的确都是些吃白食的”?
相当于是公孙冉将道家生死存亡都交给了道家的那人,由着他们自己做决定。然而其实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表面上看,只要不承认公孙冉提出的这个论点的话辩合就会继续下去,但是实际上是得罪了帝国。生命尚且不可以保证,又怎么还在乎输赢呢?
所以说,其实道家根本没得选,只能承认公孙冉所提出的这个观点,这样一来,名家还是在这样一场辩合中赢了。道家没得选,但是名家却是无论如何都会赢!
名家公孙冉,好一个雄辩之才!
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