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有贪官吗?事实上是不可能有的,秦法严苛,从商鞅变法以来,已经形成了习惯,官员和百姓都各司其职,上下齐手就会被发现,即使贪污了大量的钱财,也没有挥霍的机会。但是到了秦朝末期,法治败坏,从而把秦朝从根本上腐蚀掉了。
冉明就是不想久假成真。儒家所谓的祖宗之法不可废,是因为当初开国时期制定的法律,产出了漏洞,让他们有漏洞可钻,如果修法弥补这些漏洞,就让他们这些官员无机可趁,所以他们自然也就不愿意了。然而,冉明所谓的庶务,其实和农垦知识有所重叠,主要是怎么收取赋税,怎么核定田亩,怎么管理百姓等等细务知识,这当然也是每一个官员必备的知识。
如果在冉明重生时进行这类科举考试,冉明恐怕根本招收不到合适的人才。但是随着冉明重工重商,各大商号为了更好的发展商业,工厂,就自发的建立了很多职业学校。
这些学校大部分都不正规,有的甚至连校舍都没有和军队一样,利用放工休息时间,有个别老工匠教授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三字经、千字文这类东西也是学的,不过只是用作启蒙识字,这职业学堂教人识字,这倒是所有职业学堂的本色,除了识字之外,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的东西则是一概不交。在所有职业学堂中,偏偏最多的则是商业学堂,商业学堂教授的知识都是实用的的经商买卖、店铺运营的学问,从伙计待客、账房算账、掌柜管理一直到进货出货等等等等,都会传授,授业的老师也都各大商号经验丰富的商人掌柜。
随着这类学堂的成立,尽管条件和师资力量都非常匮乏,但是却培养了不少人才。这样很多出身贫寒的人都有了这次科举考试的机会。
这次科举考试,冉明早已下过圣旨,无论何籍,无论何地,无论任何出身皆可报名。任何人都不得阻拦考生考试,为了照顾这些贫寒的考生,冉明甚至在报名的时候,让可报考点发放万钱的费用,用来支撑这些考生在科举时间的生活费用。不过,对于士族门阀来说,这万钱他们是看不上眼的,基本上没有人去领这个恩赐,相反贫寒考生倒非常感激冉明的恩赐。
冉明这次科举的真正目的还是推行公务员制度,这个公务员制度是后世一个非常好的制度,只是非常好经被歪和尚念坏了。在历朝历代,一个县通常只有三个官员一个县令或县长,一个县丞和一个主薄。而其他像六房主管则是地方豪族子弟充任,几乎都是世袭,这样很容易在盘根错节的关系中,把朝廷命官架空,从而为祸一方。这次通过科举考试,面向全国所有识字的人开放,就是为了充实公务员。
冉明改革后的县级官府,正式官员则一个县令或县长,两个县丞,六房主管,各房各六个副手,共二十一人。其他役倒是有国家俸禄,但是却不是世袭,由县令招聘,不能胜任则罢免。同时,为避免各级县政府被地方豪强把持,冉明打算采取公务员异地就职的办法。这样虽然不能完全避免贪污和腐败,至少比原来的制度好得太多了。
随着冉明的准备越来越充分,但是科举日期也越来越临近。大量科举考生涌入邺城,让邺城人满为患。
最为可悲的还是那些寒门考生,随着大量考生涌入邺城,邺城大小客栈都早已住满准备一博前程的考生。张方是河间人,世代都是寒民。不过其父张燕灾为雄壮,幸遇后赵将领张豺收为亲卫,累积不少钱财,为此张燕请了一个私塾先生教授张方读书识字。在张豺政变败亡后,张燕也死于乱军中,刚刚读过三年私塾也多少算个文化人的张方便投入中山真定一个商户充当伙计。
如今年过三十七岁还孑然一身,身无积财。这一次他听说了魏国要举行科考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前去报名,其实张方倒没有能考中为官的心思,他只是冲着报名后可得一万钱的好处。说是一万钱,其实只是一枚银币。
改圆制度已经进入了魏国的日程,不过要想改钱为圆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此时十枚银币,重约七两,如果兑换成铜钱则一万钱约重六十斤,普通人带着都会吃力。而这十枚银币在市面上的信用非常好。而且魏国政府对假钱打击力度非常大,此时的银币真正含银量只有七成,上面有复杂的纹饰,还有魏国一元的字样,非常容易辨认,更为奇特的是为避免有人刮下银圆上的银子,还制作的花边。用手指甲掐住银元,用力一吹,放在耳边可以听到明显的颤音,这个银元其实仿制不易。
按说十枚银币一万钱,可以购买将近十六石粮食,足够一家五口人吃上一年多。可是拿着这十枚银币来到邺城的张方却发现邺城的物价极贵,在河间一个驴肉火烧才两个铜钱,可是邺城却需要十二个,但是份量却比河间小了一半多。
至于住宿则更贵,哪怕是最便宜的脚店一个大通铺一天也需要五十钱,这枚银币路上张方花掉三个,来到邺城两个多月吃住,再加上买些笔墨纸砚和书籍,张方手中早已没有钱了。
距离科举考试还有一天,这天张方被客栈赶了出来,提着简单的行礼,张方舍下脸面向一个卖麻饼的店家要了一块饼,总算挡挡了腹中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