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冬青喜欢将各种成熟的互联网理念融合起来,而不是专精于某个市场,“全球热闻”网站就是在这种基础上被构想出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首批用户的反馈似乎还不错。
直接就能从其他几个项目的主页上,跳转到这家刚创建不久的新闻知识网站,由此带来不少流量和关注度,但目前只能吸引到一小部分用户,因为里面的内容还少,才刚刚起步不久。
想过要去收购维基百科网站,为用户们提供更加丰富的互联网资源。
问题是,维基百科的创始人早在2002年时候,就对公众宣布说它会是一家永久性的免收费公益网站,这样一想又觉得花钱买它不太划算,更何况维基百科的创始人根本不打算卖掉它,近期正准备进行合作,提供专业信息搜索。
总而言之,这家新公司从刚开始就涵盖得比较全面,定位比市面上现在的网络新闻平台高出一大截,是骡子是马已经拉出来遛了,目前还存在不少小问题,会在未来不断加以改进。
很难给叶冬青一个准备的身份标签。
身为硅谷创业者,却也是华尔街新兴金融势力中的一员,跨界跨领域发展,却都还搞得蛮不错。
早就有人跳出来说沉重的债务负担会把他压垮,然而事实却是正在变得越来越成功,财富的增值速度远远超过债务扩大规模,无论是在硅谷,还是在曼哈顿,都获得了挺不错的成就,这也是不少人去研究他,试图复制成功模式的原因。
可惜即使他们搞懂了也没用,因为不可能像叶冬青一样精准地抓住每次机会,并且在无序中挑选出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就比如苹果公司,在2002年那会儿一直被当成垃圾股对待,能赚点小钱,却又不是很赚钱的那种。
另外还有亚马逊,当时有不少人做空它,后来被不断攀高的股价虐成傻狗,为此损失惨重的小机构可不少。
哪怕只有少数人相信他还能继续幸运下去,也足够让那家对冲基金在极短时间内拿到几十亿美元投资款,这就是他现在影响力的最好证明,直到目前为止,还没人对这笔投资感到后悔,因为对冲基金已经奇迹般地挣钱了……
和头一次来到硅谷那会儿相比,心情俨然天差地别。
当时想的是成为这些大企业中的一员,如今则觉得微软这些也没什么,未来总能在市值上干掉它和甲骨文之类,信心简直爆表,一览众山小。
路边的树木挺多,叶子黄了之后掉落下来,一栋栋办公楼就隐藏在树木后面,不像狭小的曼哈顿那样,许多办公楼终日看不见阳光。
叶冬青也在进行地产项目,目前有两处。
一个是准备明年年初动工的眼镜蛇大厦,另一处就在他前面几公里外的地方,靠近圣克拉拉镇,位于旧金山湾旁边,总共买下三十五公顷荒废土地,价格不算高,施工图有现成的,建筑团队也联系好了,又不是眼镜蛇大厦,只要资金到位其他的几乎没难度。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逐渐复苏,写字楼的租金价格也慢慢上涨,他暂时没有在硅谷也建造总部大厦的想法,现在最主要的还是发展企业,将钱用在刀刃上,未来有的是时间慢慢建造总部大楼,估计得弄个建筑群才能将手底下的企业全都安置进去。
只要给予租金补贴,降低买房价格,再把学校什么的搞起来,苹果公司的员工们多半也会跟过来,等到手头上的闲置资金多了,他会联合富达投资集团,以及其他几位有实力的股东,逼着董事会通过增派新股融资的决议,到那时他还能拥有这家公司的更多股份,这个计划已经停留在他脑海中。
坐在车里抽着雪茄,听歌哼小曲,秋日的阳光照在身上,那叫一个享受。
来到Facebook总部所在的写字楼,最近经过一轮扩招,多出两百多位新员工,以前的人手已经忙不过来,等到明年还有上百位斯坦福实习生将会加入这家公司,至于究竟有多少能留下,这个不好估计。
分房子的事早已散播出去,招聘也因此变得顺利起来,硅谷大公司之间有个“反挖人协议”,不过员工主动离职,那可怪不到叶冬青头上。
一路和熟悉的老员工打着招呼。
从上楼到现在,看见他的人几乎都在跟他问好,来到办公室之后拍拍手,对一位助理说:“好了,先帮我把最近的后台数据拿给我看,你们的CEO呢?还在欧洲那边忙着呢?”
“是的,欧盟方面出台了一项关于用户数据利用计划的新规则,主要涉及到欧盟公民的网络数据隐私,他去跟那帮制定规则的官员们协商去了,条约里有些不合适的规定。
我现在就去帮你调出来,只有后台数据吗?我们的产品在全球都发展得不错,只有几个国家限制进入,无论怎么协商都没用,还有就是互联网欠发达地区……”
刚来的新员工,头一回跟叶冬青见面,语气十分紧张。
叶冬青知道“几个国家”主要是指哪些,印度还没批准进入,已经让公关去帮忙处理了,该花钱的花钱,该修改的修改,迟早能进入,另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