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的地步,既然官军胜券在握,那就没必要行险,平白增加变数。
而邺城及周边驻军即便无力野战,但据城死守的能力肯定有,己方派精兵突袭邺城能否成功还未有太大把握,还会白白浪费打开局面的战机。
曹州之敌土崩瓦解,是己方收复青齐之地、歼灭尉迟顺大军的绝佳机会,如果贸然分兵突袭邺城失败,再想短时间内收复黄河以南州郡就很难了。
两种意见,都有道理,双方争执不下,只能等主帅来做决定,而向来善断的宇文温,现在犹豫不决。
说白了,因为利益纠葛太多,导致他下不了决心。
作为全军主帅,单纯以作战的角度来看,突击邺城,速灭伪朝廷,这可是大功一件,没理由不试一试,只是成功率不算高。
作为有想法的人,宇文温当然希望自己掌握大权时,天下不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凄凉景象,所以速胜、让百姓修生养息是很好的选择。
但这样一来,河北的世家高门、各地豪强的实力依旧完好无损,五姓七望,依旧是士人敬仰的对象,谁都会以娶到五姓女而感到自豪。
门阀政治,会继续延续下去,满朝文武都是姻亲或者叔伯兄弟,日后再想改革,恐怕难度要翻上几倍,甚至拿着刀都没地方下手。
所以,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宇文温希望己方缓胜,换得一个斩草除根的机会。
让邺城朝廷苟延残喘,对方必然为了保命而分权,以此吸引河北各地世家高门、豪强大户来勤王,河北的地方实力派很可能会因此站在邺城朝廷这一边。
届时,大举渡河的长安朝廷军队,可以将这些人斩草除根,来一个总清算。
以地域集团而论,是关陇集团对山东集团的总清算,当年的东西魏、周齐对峙,要在这时彻底分出结果。
那时的邺城,会化为火海,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无数世家高门的精英,会被人投入漳水,浮尸阻塞河道,以辨清流、浊流!
白马之祸,将会提前三百多年出现,世家门阀精英子弟伤亡殆尽,家族被打断脊梁骨,香火和血脉断绝,天生贵种们的门阀政治,提前退出历史舞台!
这就是引蛇出洞、斩草除根,宇文温可以不靠科举这把软刀子,而是以平定逆贼的名义,直接用钢刀让世家门阀提前退场。
这样的做法,对于他来说很有诱惑力。
然而,其代价极有可能是战争旷日持久,河北,在这个时代可是人口众多、物产丰饶的发达地区,是中原最富庶的精华地带,一旦战乱不休,极有可能生灵涂炭。
赤地千里,民生凋敝,人口要数十上百年才能恢复,这样残破的河北,宛若残花败柳。
万一邺城朝廷病急乱投医,引突厥南下,或者大量雇佣契丹、靺鞨(勿吉)、奚等边境胡人打仗,那算什么?
也许,自己能够决定这样的战争何时开始,但肯定没有能力决定这样的战争何时才能结束。
宇文温想到这里有些恍惚,看着面前众将,难以做出决断。
。。。。。。
夜,宇文温独坐帐内,看着几张草图发呆,傍晚时的军议,他并没有做出决定,因为思绪很乱,便暂时休会两个小时(一个时辰),要好好想一想。
无论如何,宇文温要求自己在今晚必须做出决定,而距离最后时间,还有十五分钟。
他面前的案上,有一副地图,是按照那个时代的记忆绘制出来的地图,看着这幅包括了华北、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潦草地图,宇文温思考着一个问题。
河北纷乱,获益的是谁?
还用问么?除了突厥,就是高句丽。
当中原战乱,南北对峙时,在原汉四郡地盘发展起来的高句丽,尚且在中原王朝(北方政权)面前老老实实,然而当北魏灭北燕时,高句丽占了个天大的便宜。
北燕皇帝在行将亡国之际,带着大量官员、军队、百姓、工匠渡海逃入高句丽境内,直接让户数不超过十万户的高句丽获得了一个“升级大礼包”。
北燕难民的到来,直接让高句丽人口翻倍,而随行的工匠、士兵、文武官员,直接让高句丽经济、军事上的实力都得到增强。
国力本来不及北燕的高句丽,吸收了等同于本国人口数量的北燕难民,国力瞬间大涨,打破了海东(朝鲜半岛)均衡格局,并影响到了东北诸民族的生存及迁徙。
本来地广人稀的高句丽,开始向南兼并百济、新罗的国土,向西侵占辽东郡旧地,随着北魏分东西,又有周齐对峙,中原朝廷无暇东顾,高句丽已经把辽东收入囊中,奴役了大量靺鞨部落,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高句丽国土面积大规模扩张,不断征服辽东的靺鞨部落,国内人口和军队规模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野心膨胀。
宇文温大概能想到一幅情景,那就是河北乱成一团,战火连年,赤地千里,大规模饥荒爆发,为逃避战乱、为了活下去而四散逃亡的百姓、败兵,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