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捍帝> 第五章 一把辛酸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章 一把辛酸泪(1 / 2)

秋从西边来,苍然满关中。 ………… 雨过天晴,东归队伍再次拔寨起程。 自七月东出长安至今已经一月有余,护送陈留王的公卿大臣和护驾队伍一路上走走停停,直到现在才刚过渭南。 远眺东都洛阳,依旧隔山千万重,山水迢迢,归途遥遥无期。 路途遥远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护驾队伍中,手握重兵的车骑将军郭汜中途反悔了,想把天子和百官劫持到他的老巢——郿坞,进而坐拥天子和百官,口衔天宪,占据大义之名,与大司马李傕分庭抗礼。 甚至,郭汜还想趁机歼灭李傕势力,重现昔日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风光。 于是十日前,郭汜召集重兵包围了渭水大营。 他自己率领卫队把天子大帐团团围住,企图逼迫陈留王和公卿百官们乖乖就范,大军调头向西前往郿坞。 危急时刻,安集将军董承率领羽林卫赶到天子帐外,与郭汜的亲兵卫队展开厮杀,趁机把困在大帐中的陈留王救了出来。 郭汜亲自带兵追赶上来,迫使董承领兵断后抵挡,而陈留王则带着十余名侍女和宦官仓皇逃出大营。 为了躲避郭汜麾下西凉骑兵的追杀,陈留王一行慌乱之下钻进大营后面的原始丛林,虽然成功躲过了西凉兵的追击,却在遮云蔽日的茂密森林中遭遇狼群猎食……接下来便是捍卫者刘协遇见少年郎的那一幕。 郭汜的中途叛乱终究还是失败了。 就在陈留王逃出大营的同时,骠骑将军张济和侄儿张绣、兴义将军杨奉、安西将军杨定,再加上董承率领的羽林卫,四支兵马联手抗击郭汜大军,致使郭汜大败,带着残兵落荒而逃。 渭水一役,最终以郭汜大军败逃,百官寻回天子而告终。 战后,太尉杨彪详细记录了这场叛乱的前后始末,上呈刘协审阅。 正是看了这份奏简,刘协才知道那个蜷缩在松树下的少年郎原来就是献帝陈留王。 可惜他赶到时陈留王已经死了,而且还有五匹饿狼抢食其尸首。 把整个事件窜连起来,前因后果一目了然。 曾经那位禅位给曹丕的汉献帝在捍卫者刘协降临这个时代的时候,惨死于狼群之口,临死都没能跟他同名同姓且身材相貌十分相似的捍卫者刘协见上一面。 冥冥之中似有天数。 捍卫者刘协来临之际,便是陈留王陈留王丧命之时。 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王不见王”吧。 可怜的陈留王死后既没有享受到帝王待遇,又没有得到“献帝”谥号,松树下的小坟茔成了他永久的归宿。 随后的事态发展也证实了这个“天数”。 移花接木的捍卫者刘协回到大营,并没有引起任何怀疑,顺理成章入住天子行辕。 曾经代号“暗夜君王”的捍卫者取代了死去的陈留王,人如其名,成为东归逃亡路上的少年天子刘协。 自此以后,这个时代有且只有一个刘协,那就是他“捍卫者刘协”。 与此同时,他肩负的民族捍卫者的使命也随之改变,现在他要捍卫的是大汉江山。 东汉王朝存在的时间越长,大汉民族的根基就越牢固,久而久之,中华民族必将始终领先于世界民族之林。 愿望很美好,但现实更残酷。 死去的少年郎(陈留王)自登基即位的那天起,就沦为诸侯霸主的掌中玩物。 先有董卓霸京师,废长立幼,把年仅八岁的陈留王扶上天子宝座。 随后董卓自封“相父”,称陈留王为“娃娃皇帝”,俨然以皇帝的老子自居,夜宿龙庭,祸乱天下,致使大汉十三州分崩离析。 而那些野心勃勃的封疆大吏和投机者则抓住机会,趁势而起,假借讨伐董卓之名,大张旗鼓的招兵买马,进而攻城拔寨大打出手,横行无忌,造成割据自立的既成事实,生生把大汉王朝推向覆灭的边缘。 洛阳一把大火烧掉的不只是百年帝都,还烧伤了大汉子民的心,更是对刘氏皇族的凌辱蹂躏,对君权神授的肆意践踏。 迁都长安,迁走的不光是天子和文武百官,还带走了各州官吏和门阀士子对刘氏皇族的敬畏之心,最大程度削弱了大汉王朝在平民百姓中的影响力,凿空了大汉王朝的根基,使其摇摇欲坠,大厦将倾。 取而代之的是,大汉十三州遍地是诸侯。 之后董卓伏诛,自诩“三朝老臣”的司徒王允执掌朝政。 这让大汉百姓看到了曙光,都以为素有清誉的王司徒能力挽狂澜于既倒,辅佐陈留王戡乱绥靖,再现“光武中兴”的太平盛世。 然而王允刚愎自用,权欲熏心。 他以司徒之位总揽朝政,自封“太傅”,也就是皇帝的老师,赫然摆出一副“天子年幼无知,天下大事交给老夫处理就好了”。 之后王允目空一切,飞扬跋扈,排除异己,挥舞屠刀大开杀戒。 一时间大汉天下似乎就他一个忠臣,其他人全是乱臣贼子,谁不听话就杀谁。 真正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结果,屠刀没有挥舞两下,长安就被李傕和郭汜带领西凉军攻陷了,王允被乱刀分尸,万马践踏踩成了肉泥。 纵观王允掌权之后的所作所为,与董卓如出一辙,其影响之恶劣比董卓更甚。 王允惨死,吕布南逃,少年郎又落到西凉军阀李傕和郭汜二人手上。 这些昔日董卓麾下的骄兵悍将完全没把天子和公卿百官放在眼里,长安朝廷的唯一作用就是向各路诸侯讨要粮食、金银珠宝和奇珍贡品。 除此之外,天子和百官几乎一无是处,活着不光浪费粮食,还浪费空气。 所幸诸子百家为尊儒术,汉朝以儒道治国,几百年的儒家思想教育还是卓有成效的。 李傕郭汜等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