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安觉得刘振华说错了。
他应该说是125第一次上高空。第一次火力全开。
因为在此之前,125已经上过天了。
在出厂之前,肯定有试飞的。
否则,它是怎么从工厂到达实验基地的?
在到达实验基地之前,125肯定是被反复的试飞过,确定是没有致命的问题,才有可能到来这里。
只不过,出厂前的试飞,是由工厂本身完成的。基本目标就是“飞起来”。
而到了实验基地,则是全方位的考察。是要求“飞得好”。
“飞起来”和“飞得好”之间,差的太远了。
任何一款发动机,都能够让飞机“飞起来”。
但是,要做到“飞得好”,可靠,稳定,可以长时间的反复使用,那就不容易了。
华夏的航空业,一直都被卡在这一条。
为什么所有的航空人都会对歼八有很深的感情?
为什么性能更优秀的苏27都退役了,还有部分的八爷活跃在海空之间?
因为它是华夏航空业的第一个孩子。
在它的身上,华夏航空人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也是从跌跌撞撞的制造出歼八开始,华夏的航空业才逐渐的开始腾飞的。
没有歼八,就没有今天的20等明星。
现在,八爷又要贡献最后一份力量了。
果然,不久以后,韩雪薇又抱回来了大量的资料。
正是出厂前的试飞数据。
数据非常多。非常详实。
每一次试飞的时间、速度、高度、状态,都有详细记录。
外行的人看到密密麻麻的数据,多半会头痛。但是内行的人,只要是看几个关键的数据,就基本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在出厂前,125总共飞行了25个小时。最大飞行速度08马赫。最大飞行高度2500米。
显然,这些都是非常保守的数据。刚好是证明125能够飞起来。
为什么数据会这么保守?条件限制啊!
第一,工厂的试飞员经验有限,技能有限。万一出现险情,不好处理。
第二,速度太快,就会超出空域范围。
第三,飞行高度是需要协调的。必须实行空中管制。
只有在实验基地,才有比较广袤的空域,可以尽情的放飞。速度和高度都没有限制。试飞员也富有经验。
我们国家的民用机场很多,商业航线非常密集。尤其是东部地区。
想要清理出一片安全的空域,几乎不可能。
除非是强行实施空中管制。
可是那样一来,滞留的航班就会非常多。被延误的旅客是要强烈不满的。
“王步安,你过来。”刘振华招手。
“来了。”王步安急忙过来。
“我们几个人先碰碰头。”
“好的。”
一行人进入会议室。
只有五个人。
刘振华。
王步安。
袁震。
厉同贺。试飞中队副中队长。
郑金诚。实验基地副主任。
主要商议的话题,就是第一项试飞内容。
如何检验125的推力。
包括两个小内容:飞行速度。飞行高度。
显然,直接是冲着双三去的。
对于任何飞机不仅仅是战斗机来说,双三,都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指标。
飞行速度3马赫。
飞行高度3万米。
即使是在太空密密麻麻的布满侦察卫星的今天,这两个指标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特别是对于飞行速度来说,3马赫绝对是彪悍的。
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
导弹依靠的是什么?
就是速度啊!
普通的导弹,飞行速度大概在35马赫之间。
很少有超过5马赫的导弹。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就能够躲开大部分导弹的追杀。
问题是,直到目前为止,尚未有超过5马赫的列装战斗机。试验机、概念机之类的不算。有部分的概念机,甚至能够达到6马赫的速度。但是没有实战意义。它们的成本,还有可靠性和稳定性,注定了是不可能列装的。
现代空战,速度也是制胜法宝。
速度越快,意味着你占据主动权的可能性越大。
空战也是有制高点的。
只要抢占了制高点,就能增加胜利的概率。
万一不幸落败,逃亡的几率也可以增加。昔日的米格25,就是依靠速度甩开敌人的。
只要是甩开了敌人,你就有机会卷土重来。
尤其是在面对大量敌机的时候,速度简直就是笑傲江湖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