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袁阀对外宣布刘辩尚在人世的消息,袁绍直接在渤海郡,为刘辩修建了临时行宫,然后开始写信过去,招长安的文武官员起来上任。同时写信给韩馥,让他入朝为官。
韩馥到底是认怂了,并未拒绝。他也是讨董联军之一,曾经对外宣称效忠少帝的。如今袁绍以刘辩的名义,宣他入朝为官,除非打算坏掉以前累积下来的名声,否则没有选择。
袁绍直接宣布,以邺城作为刘辩的居城,并接管了整个冀州,借助刘辩下达诏书,自封为冀州刺史,领车骑大将军!
韩馥也封了官,算是进入了中枢为官,只是这个‘中枢’的文武官员,实在太少。
给长安那边写去的信函,最终果然没有任何文武响应。甚至刘协亲自下令声讨袁绍,甚至直接否定刘辩还活着这件事情,只说是袁绍找了个替身,欺骗了天下。..
实际上是不是,又有什么意义?袁绍需要的,只是‘刘辩’存在就好。尤其李儒就在他的麾下,他出面证明了这点,可信度很高,就算是孔融和刘虞,都有点为难起来。
消息传出天下诸侯必然要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站队!
东边一个汉,西边一个汉,一边是先帝正式册立的太子刘辩,一边是董卓拥立的原陈留王刘协。关键的一点是,后者几乎得到了几个大门阀的认可和拥护。
这个时候的袁绍,就发挥出身为讨董联军盟主的优势。以盟主的身份,要求讨董联军的各个之后表态。不多时孔融和陶谦,相继表示拥护刘辩。县官不如现管,关中距离他们太遥远,袁绍却距离他们太近。
曹操当然也没办法免俗,区区一个陈留太守,他还太过于弱小。就算是兖州刺史刘岱,面对选择的时候,也只能咬牙承认刘辩的合法性。
不多时,更是有袁遗和袁术两人承认,同时公孙瓒和张杨,也在随后宣布承认。
消息传到荆州,尤其是南阳,张济希望站在刘辩这边,询问了贾诩后,后者回答道:“你不过是南阳太守,上面还有个荆州刺史,何不看看刘景升是如何选择的?”
张济闻言,果然不急着表态,看看刘表选谁。不出所料的是,刘表果然选择的是长安的刘协,而不是邺城的刘辩。在他看来,刘辩是否或者,尚是未知之数。
消息传到南阳郡,张济不由得松了口气,好在贾诩有先见之明,否则的话他若是打算站在刘辩这边,刘表立刻就有借口讨伐他。他刚刚占领南阳没有多久,前后不过一个月的时间,他需要更多时间休整,尤其经过他这次南下,南阳郡变得更加的荒芜了。
“没想到李儒,居然还留了这样的后手……”贾诩离开府衙,在回府的马车上,低声嘀咕道。李儒的计谋往往狠辣无比,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过硬要说的话,贾诩的计谋同样狠辣无比,甚至为了自保,他也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两人按说应该是惺惺相惜,不过实际上两人谁都忌惮对方。是以董卓主政那段时间,贾诩都是低调做人,根本不敢展现出自己的才华。至于现在,他依然没必要和李儒一争高下,主要是这样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消息传递到长沙郡,时间要稍微往后一些。
时间已经到了公元90年0月,距离入冬已经没有多长的时间。第二季度的稻米收获,按照士燮的意思,还要招募五十万人口。其中三十万送到南海郡,那里撂荒的地方太多,士燮需要逐渐把这些地区填满,主要是不能给那些越人机会占据这里。
对越人和蛮人的政策,随着人口逐渐增加,士燮也在调整。昔日的春秋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不过对越人的怀有政策还在,只要愿意入籍的,依然给予汉人一样的待遇。
另外二十万,则是要送到零陵郡,那边也缺人口,身为大哥的必须要照顾一下弟弟。好在朱允炆和纪昀,都表现出不错的行政能力,让士?能够真正掌控了零陵郡。
尤其是之前运输过去的二十万人口,已经被分配到各个县城。如此勤奋的平民,自然也得到地方豪强,甚至是普通地主的欢迎。零陵郡的人口并不多,尤其是汉人不多,别说二十万,就算再二百万,也能陆续吸收进去,当然这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做到的事情。
自然而然的,士徽又得到了五十万单位的粮食作为收获。奈何以长沙的现状,一年两季做不到,一年一季稻米,然后再补种一级黄豆还凑合。不过如果是黄豆的话,不管是用来制作成豆腐还是其他产品,都远比用来招募人口好些。
眼看黄豆的收获季节到来,士徽也没有管关中的情况该如何破解。房玄龄和李岩一直在研究,只是说到底还是缺乏某种契机。
“主公,好消息!”就在士徽,亲自带着将士帮助老农收获大豆,以此刷一波声望的时候,房玄龄亲自在府衙赶了过来。
“主公!”房玄龄来到士徽面前,“李儒把少帝刘辩,带到了袁绍那边。如今少帝已经在邺城,由袁绍拥立起来!袁绍以讨董联军盟主的身份,号召天下群雄,向邺城的朝廷效忠,同时否定关中朝廷的正统性,破局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