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愈人活在世上自然清楚,有些事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有些事可为,有些事不可为,这是最基本的准则。
可对于不同的人来讲,他们所遇到的是不一样的。
在这个时候,或许其他人就会有各自的想法,说不定还会想方设法的把自己手中的事情做好。
不逼迫自己一次,根本就不知道后续该怎样做。
父亲和他所说的,就是如今他所考虑的事情。
在方中愈的感觉之中,父亲似乎还有一些其他不一样的想法。
只是以前父亲更多的是倾听,甚至是给他出主意,而像如今这种推测和猜疑是让他从来没有感觉到过的。
这让方中愈有多少有一些担心,甚至隐隐约约觉得是不是跟父亲之间出了一些其他的问题,所以带来了一些麻烦。
“是的,父亲,您猜的没有错,大明北洲情况复杂,距离本土遥远,可能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准备。
这一段时间不仅仅是陛下,还有孩儿手下的幕僚,还有各地的官员,基本上都有孩儿派去的人,与他们共同探讨这件事情。
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孩儿既然希望他们做这样的事,自然也希望那些人可以把这些事情都做好。”
方中愈也不想这么匆忙,可是已经10多年了。
有些事情也该做了,稍微迟一次可能就会带来更加消极的影响,到那个时候,就算是他想努力的把这些事情做好,也不可能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这些人或多或少都会想方设法的去探讨去看看。
到时候方中愈如果没有能力支持这些人做这些事儿的话,带来的就是无穷无尽的麻烦。
羁縻部落如今和朝廷派去的官员是有冲突的,那些人也杀了不少的人。
所以有些事情还是要解决的。
况且不对外扩张,大明的军队就不能一直保持着巅峰的数量和强大。
练兵练兵只为战,不为看,方中愈清楚那些兵应该起到的作用,所以不希望大明的军队完全崩溃掉。
想要让更多的人认可兵部和大都督府的作用,那么必须要有更大的权力机构,甚至是更大的目标让他们去征服。
大明本土向北,向西向南,都是可以征伐的对象。
只不过如今看起来,朝廷多面开展有些困难,这也是那些文官们有意见的地方。
方中愈尽力的磨合在他们之间,想通过自己的手段让那些人支持他们,可以知道那只是一个过程。
迟早这些事情都会达成的,现在还算是比较困难的,可是后期只要他们能够做,这些都是可以的。
“那,孔家呢?”
刚刚儿子已经承认了弱化皇权的事情,一直在做,甚至可以说大明北洲可能会有更大的变动,这一点他都能够接受。
作为文官,作为帝师。
方孝孺,心里也很清楚他到底要怎么做,甚至在他的想法里,皇帝的权力越小,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现在他其实也心里清楚,他们这些人最终还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
难道他发展思想理论,让更多的人知晓他这些东西,就不是因为他有这样或者是那样或多或少的想法吗?
想当老大,他也想的。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想法和信念,所以现在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太多影响。
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可有一件事情他是不能接受的,那就是儿子对孔家的态度。
“父亲,对孔家有好感?”
方中愈有些奇怪,按理说方孝孺跟孔家应该是没有太多的交情。
更何况如今天下的读书人虽然敬奉孔圣的智慧,但对于现在的孔家是两码事儿。
这一点也归功于现在朝廷所对待孔家和儒家学说的态度。
朝廷并不否认儒家对于整个朝廷统治的重要性,但同时也不希望他们用之前的想法去愚弄百姓。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他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如果老百姓们有自觉性,能够协助朝廷发展的话,朝廷的发展是飞速的。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当初的愚民政策是非常差的。
不过他们不会说出来也不会承认,因为这些事情并不是他们做的对于前人的错误就由前去承担吧,他们只要做好现在就可以了。
在这件事情上,大家的态度空前一致,那就是所有的错误都与他们无关,他们只要做好现在手中的事情就可以了。
思想之间的碰撞是可以存在的但大家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互相的仇恨,敌对的态度存在,到没有剧烈到那种程度。
这件事情很多人都在把控着,就算是平常那些一起讨论的人都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只要没有人刻意的去引导,冲突自然是不存在的。
甚至是孔家,其实很多人都在避免谈论孔家,因为不管他们怎么做,最后似乎都要跟孔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