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事情的发展总是会超乎人的意料,准备的越多最后得到的结果反而不会越好,也就是说他们所做的事情到最后都变得无关紧要,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讲,他们一直努力追寻的事情到最后都会变得不那么重要。
之前他们很努力的做了这件事情,后来这件事情渐渐的成为朝中重臣,他们所要思考的事情,皇帝在之前一直都担心,北方大营所做的事情会引起大的反弹,但是现在看来朝中的官员们还是分得清楚大局的。
这一点见皇帝中英文反而是想岔了那些大臣,最后觉得北方大营这次事情虽然做得不太好,但终究还是为朝廷弄来了一座铜矿,这座铜矿现如今传来的消息是非常非常的大。
就是说这一次的出兵,不仅没有让朝廷承担大部分的份额。
对于朝廷官员来说,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果,如今看来这一次他们是赌对了。
对于锦衣卫和方力在里面所起到的作用。
他们是不关注的,或许有些人已经发现了,甚至说根据自己的事情做了某些关注,但对于很多人来讲,这又能怎么样呢?在一场庞大的战争之中,个人的鼓励与支持,都会显得那么的渺小,毕竟整个战争之中不可能因为个人英雄主义来影响整个战争的结局。
但是他们有哪里知晓锦衣卫的小队在里面按上了多少的部落头人,又有大明幻夜骑,神出鬼没骚扰敌方的后方。
那一支骑兵不会出现在朝廷的任何一场真正的战役之中,只会在敌后进行大规模的偷袭。
这是他们总结出来大明换业企业最能够建立功勋的地方,在之前平叛战争之中他们所表现的那样直冲君,正是因为评判战争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如果不在那个时候发力,最后带来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而如今大名的军力一直在向上走,也就是说他们所要提到的就是奇功。
这才是它们存在的必要性,放纵欲不能把他们当做普通的卫所兵,也不能让他们和如今的北方大营士兵一样,只是为了防范而存在的。
如今他们的存在是真正的利器,也就是说国家利器。
就在建文皇帝朱允文以为六部尚书会因此来对朝廷发难的时候,他们反而齐心协力的接受了建文皇帝朱允文的安排,为北方大运河那座铜矿的发现做后续的辅助工作。
御史台也罕见的没有发现声音,毕竟大多数辅擅自出兵,甚至是在草原,不发生大规模的战斗着,是他们可以抨击的地方。
左都御史一直保持着沉默,副都御史练子宁虽然在大殿上表示了自己的声音,但事后也没有进一步的说更多的话。
也就是说他们在事后都得到了一致的意见,在这件事情上要保持沉默,至少反对不去拖后腿。
年轻的学子们如今越来越多的参与朝廷的各项政治事务之中,他们也许凭借着一腔热血,凭借着自己脑中更多的想象在做的事情,可这并不能阻挡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毕竟他们现在或多或少都跟方中玉有一些关系,所学的知识是由方中玉传过来的所拿到的奖赏也是因为方中愈提议他们才能获得的,更重要的是能够探索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只在那里死读书,是他们这一次更重要的事情,因为传承是很重要的。
就算是如今朝廷正在淡化方中寓所带来的影响,但在年轻的学子当中,方中玉的形象一直都很高大,或者对于他们来讲,那个年轻人已经超越了他们太多太多,而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一座高山,如果我想要努力的追上他,恐怕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那个人就像一道光明一样,那个背影就在前方,他们必须追随着它的脚步才能赶上他。
当然这些话他们不会说出来也不会承认,毕竟对于帝国来讲进入皇帝,朱允文才是真正的高高在上,还是那个带领着他们走向更远的帝王。
皇帝不会轻易下到战争之中,也不会带你的兵马去剿贼,毕竟进入皇帝,朱允文还是一个文皇帝,而不是燕王朱棣那样能够在战场上厮杀一番。
也就注定了建文皇帝朱允炆不会真正的走进军营之中,就算是去犒赏大军也只不过是按照礼仪来走一遍,所以更多的将士们反而把心思放在了那些能够上阵杀敌的将领之中,就好比驸马也没音,魏国公徐辉祖,虽然他们也很久没有在战争之中了,但只要他们穿着盔甲在那里一站,就会给人无限的信心,那些将士们就会为之效死命。
谁都知道他们是忠于建文皇帝朱允炆的,但在战场上能够让自己活下来的将领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士兵们非常的清楚这一点,平时的操练,就算是再苦再累,在经历过数次战争之后,他们都会明白那才是对他们最好的。
毕竟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不小心死在战场上啊,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第二就是自己太懒。
源源不断的物资,从津市河津市附近的城镇向北方运输,他们将要在那里建起一座大城,而且力量宽阔的道路将会从那里连接到最近的开平卫。
北方的萎缩虽然在不断的进行改变来靠近边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