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值得敬畏的,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都过于片面或者说过于主观。
就算是现在的方中愈对于历史也不敢太过的放纵。
有很多事情,他不了解,所以他要去尝试。
很多人愿意去帮他,这也是现在他能预料到的事情。
但是更多的事情他是预料不到的就好比之前他也没有办法确定,太祖高皇帝到底留下了多少人,有多少人是愿意看着这件事情完完全全发展的。
或者说在那些人眼里是跟着现在的皇帝建文皇帝,朱允文一起走,还是一直守着太祖高皇帝的遗诏。
这些都得看个人。
中愈没有办法确定那些人现在是不是向着朝廷,但是既然他选择做了这些事都要做下去。
建文皇帝朱允炆跟诸位大臣的谈话,他并没有去参与,而是让建文皇帝朱允文和那些大臣们自己做出决定,至少他要表现的作用,兵部是去说服他们。
他要说服的,只是建文皇帝朱允文一个人罢了。
他要让建文皇帝朱允文建立起权威来。
就算是以后建文皇帝要限制他的权力,那也得等以后。
只要现在建文皇帝朱允文对他是支持的就已经足够了。
方中愈想要的并不多。
但是他想要做的事情,却很多,所以这些人这些事如果能够听从他的那就最好了。
方中愈还没有想过要做一个权臣,或者说现在以他的能力和威势还不足以做到那样。
之前他所获得的胜利,只是因为他刚好成了平叛的最大功臣。
可是平叛战争不是他一个人打下来的,是无数的将士无数的将领,共同努力打下来的况且晋藩的兵马一直动了。
晋藩内部遭遇并不好,那些百姓们还是依然要供养边军。
所以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当今皇帝朱允文想要去祭奠太祖高皇帝的消息,确定之后那些大臣们就纷纷告辞了。
不管陛下还有没有其他的事情,他们都不愿意再呆在那里了,呆在那里太压抑了,这是这么久以来他们第一次感觉到很无力。
建文皇帝朱允文像变了一个人一样,那么的强势或者说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是歪理,但确确实实让他们无法辩驳,因为不管他们怎样辩驳,最后驳倒的都是他们自己。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虽然他可能很复杂,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很简单。
那就是你们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
建文皇帝朱允文没有留下任何一个大臣继续谈话,包括兵部尚书齐泰。
大都督府里面的人也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欢喜。
至少表面看来他们依然很平静,虽然是武将,但是真正的站在那个位置上,作为勋贵的后人,他们依然有能力,也有权是站在那里。
方中愈在他们眼里确确实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年轻人,但是那又怎么样呢?
现在的他还需要继续力量,至少还得依靠他们,所以他们兵部觉得方中愈做的这件事情有多么的困难。
以他们的力量可以帮助方中愈很多很多。
似乎是比较默契的兵部尚书期待其他人和几位大都督府的督府们在离开了陛下的房间之后就开始攀谈起来。
相反那些之前的一直反对的文官们也在一起讨论。
不过发言的并不多。
太长寺卿黄子澄黄大人今天表现的也很冷静,虽然也持反对意见,但是在最后还是和大家一起选择了同意。
“大人不知道您,您对今天的事情怎么看?”
工部尚书郑赐,虽然在朝廷上,这个位置的其他大人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他也有自己的一套。
如今之前他反对,但是后来立马改口。
他也知道其他人可能会有一些意见,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是要看一看。
黄子澄大人看着他来问。
他倒是没有太大的意见。
朝廷的事情本来就说不清楚。
工部尚书郑赐的态度,也仅仅是因为他觉得那些东西对于工部来说是一场发展。
如今工部在外面的动作都比较小。
要是他能获得锦衣卫将作司的支持的话,恐怕很多工艺都会得到改造。
不说别的,光说水泥那一项。
那个东西可是好东西。
以后的利润可是大着呢。
“陛下居然愿意做,大家照着做就行了,以后这样的事情还多着呢。”
不愧是陛下的老师,黄子澄皇大人。
根本就不直面的回答问题,但是一句话却说到了重点。
以后这样的事情还多着呢。
这意思是大明朝廷以后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还有很多。
这样的变化不仅来自于建文,皇帝朱允文还来自于锦衣卫北镇抚司的方中愈。
这个年轻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