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面上,权力分配,蛋糕如何切,先坐下来谈,虽然只是提出了个总纲,细则并未拟定,可是不着急,有了大的方向,总能达成一致。
这其实也是杨彦深思熟悉的结果,作为一个现代人,在本质上是赞同民主政治的,不管民主的效率如何低,存在怎样的弊端,却至少给人说话的机会,当然了,杨彦清楚在古代直接套用现代民主,那是找死,因此他向权贵开放一定的民主权限,并通过国考与步步晋升制度,维持必要的阶层流动。
再退一步说,当时的政治形态本是共天下,杨彦所为,无非是把共天下具体化,形象化,把台面下的暗斗转为台面上的明争,同时也变相的取消了官员终生制。
众人都沉浸于美好的预期当中,甚至有大呼,大王英明,却忽略杨彦的一个小小附带条件,致仕官员不得返乡,只能在五都终老。
根据自宋朝以来的地方志记载,超过半数的致仕官员返乡,非但不能为地方上提供助翼,反会成为祸害地方的毒瘤,为祸一方,而且致仕的级别越高,为祸就越大。
这其实不难理解,官员虽然致了仕,但在朝仍有影响力,弟子门生遍布,关系盘根错节,其子弟家仆作奸犯科,地方官员不敢处置,甚至有强势的,还能干涉地方上的政务,因此杨彦一劳永逸,把老家伙们全部留在京城,一个都不许走,这样做,还会有两大好处。
首先是随着致仕官员的数量越来越多,京城必物价高企,房价高涨,生活成本剧增,那时可没有退休金,花的都是自家的钱,久而久之,会如软刀子般,消磨豪门巨室的实力。
其次,致仕官员也是各家的家主族长,被软禁在京,与家族主体长期分割,对家族的发展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今日到此为止,诸公请回罢!”
杨彦挥了挥手,转身而去。
“恭送大王!”
群臣纷纷施礼,待杨彦离去,又开始热烈的议论起来。
而建康,陶侃眉头紧锁。
自打向世人宣告,复迎司马绍为主之后,陶侃压力奇大,不仅仅皇太后郑阿春与小皇帝司马昱视之如仇寇,朝臣也不多方施压,这完全出乎了他的想象。
他本以为,打出司马绍的旗号,总有些人会跟在后头摇旗呐喊,可现实竟如此残酷,司马绍一夜之间,就成了昨日黄花,他则骑虎难下。
前一阵子有司马绍遇刺的消息,让他松了一口气,他已经做了嫁祸给王敦的准备,但紧接着,又传来司马绍被杨彦劫走的消息,这让人讷闷,猜不透杨彦劫走司马绍的用意,按照对杨彦最有利的选择来看,明显是袖手旁观,坐看江东乱斗才对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