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挽明> 第62章 文馆之议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2章 文馆之议二(1 / 2)

宁完我回答虽然有些牛头不对马嘴,黄台吉问的是一个经济问题,但是他回答的却是关于后金国今后的战略方向,不过宁完我的这番言论,还是让黄台吉微微颔首了起来。dt 从明国返回沈阳之后,黄台吉同样也在思考着未来后金国的走向。绕过辽西走廊入侵明国关内的战略,虽然黄台吉觉得此次出征并不算什么失败,但是对于普通的女真亲贵来说,没有抢到什么东西,无疑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利用阿敏的错误处置,和其他两位大贝勒想要保全自己的心思,黄台吉迫使后金国的亲贵们对这次出征达成了胜利的共识。但是黄台吉也知道,这种透支自己威信的做法,做一次两次倒也罢了,但他想要继续独断专行下去,却又继续得不到什么收获的话,那些八旗亲贵们大约要背弃他了。 事实,今日的后金国内,除了黄台吉和那些投降后金的汉人之外,其他人对于明国的态度,无法是想要以战求和而已。八旗亲贵们会支持进攻朝鲜,因为女真和朝鲜不仅存在世仇,朝鲜还弱小的很,看起来很好欺负。 八旗亲贵们也会支持进攻蒙古诸部,因为一个统一的蒙古汗国会让后金国遇到生存危机,只有趁着蒙古各部四分五裂的时机,将蒙古各部彻底臣服于后金国,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没有多少八旗亲贵会想要同一个无法击倒的敌人永远战斗下去。既然他们从明国手抢不到什么东西,不少人开始想要走代善、阿敏的道路,同明国进行和平的贸易了。 黄台吉也意识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鼓动八旗亲贵们在短时间内发起一次伐明之战,恐怕将会是一件极为艰难之事。因为这些亲贵们不会再像之前一样,对他怀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了。 也许在他的坚持之下,后金还能组织起一次又一次的伐明作战,但是每一次的失败,都会让他在八旗将士们的心里大大的失分。也会让抢不到什么东西的女真将士们,萌发出对于伐明战争的厌恶感。 因此,暂时缓和同明国的关系,转而将目标放在察哈尔部的身,完成整合蒙古各部,将后金的控制疆域,从辽东扩张到河套地区,便成了他最近思考最多的问题了。 不过想要彻底打垮察哈尔部,一两次远征恐怕是无济于事的,他还要考虑明国会不会插手后金同察哈尔部的战争。这样一来,朝鲜对于后金的臣服和物资输入渠道,也成了相当重要的关键。 通过朝鲜商人的转,后金能从大明或是日本进口各种急需的物资,而朝鲜本身也有不少物产,可以弥补后金国内的生产不足。毕竟一个将战争放在第一位的国家,在农业生产总是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的。 东江镇毛龙的存在,眼下倒的确是成了后金国想要彻底征服朝鲜的主要障碍了。想起那个态度模糊不清,却又老奸巨猾的明将,黄台吉也是感到一阵的头疼。 他微微摇了摇头,将毛龙的身影厌恶的从头脑赶出去后,便扫视了一眼宁完我身后的几名汉官,看着他们的样子,黄台吉心不由一动的说道。 “高鸿、鲍承先、范程、马国柱…你们不是一向很有办法的么?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不要藏着腋着了,你们也都发表下自己的意见,说说宁完我到底说的对,还是不对?” 高鸿、鲍承先、范程、马国柱等汉官先是互相看了看,投靠黄台吉较早的高鸿才第一个站出来说道:“奴才以为,宁参将说的倒也在理,只不过现在这个时节乃是春耕之际,想要出兵朝鲜或是东江都不是时候。 而且东江镇虽然占据了宽甸、铁山等地,但是毛龙的根本还是在于皮岛。皮岛距离铁山虽然距离不远,但是如果没有一只船队在手,我八旗精兵算是再勇猛善战,到时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所以,想要对付东江镇,最好还是放到秋收之后,若是能够等到皮岛和大陆之间的洋面完全冻结,那么我八旗精兵即便没有船只,也能渡海攻岛了。 而在我国动手之前,汗王不妨继续向毛龙示好,一来可以降低东江镇的警惕之心,为我国出兵创造时机;二来则可以同东江镇保持贸易关系,从他们手获得我们所需的物资。 我们同东江镇保持友好关系,也方便了我们同朝鲜之间的交易,避免东江镇从进行破坏。” 鲍承先则开口说道:“回汗王,奴才赞成高副将和宁参将两人的意见,而且他们已经讲的十分完善了,奴才并没有什么可补充的地方。 不过奴才倒是有一事想要向汗王禀告,奴才此次入关,蒙汗王恩惠,获得了两户包衣。回到沈阳之后,奴才便将这两户人家送到了庄子里去。 前几日奴才去自家庄子转悠,看看春耕需要准备的东西有没有备齐,结果这两户新到辽东的人家向奴才建议,将一些边角坡地种玉米和土豆,说是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种小麦要合算的多。 奴才同这两家人交谈了许久,才知道玉米和土豆这两种新作物,耐瘠耐旱,产量也小麦略高,乃是大明皇帝派人从海外极远之地取来的仙种。 所以奴才请求汗王恩准,释放这两家人包衣的身份,并在一些山坡地和荒地,推广种植这两种新作物。” 对于鲍承先提出的这两种新作物,黄台吉倒是甚感兴趣。玉米和土豆,他在这次攻入明国之后倒也尝过,虽然他觉得口感似乎不怎么好,但是倒也能够顶饿。 听说这两种作物小麦好养活,黄台吉自然关心了起来,他询问了几句之后,便对着鲍承先颇为急切的说道:“我们这次从明国带回来的人虽然不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