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挽明> 第498章 牛金星的选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98章 牛金星的选择(1 / 2)

这一日的内阁会议,阁臣几乎是一面倒的站在了反对建立县绅会议的立场。连一向事事支持崇祯的徐光启,也委婉的劝崇祯对设立县绅会议之事要三思而后行。 虽然朱由检已经预估到,建立县绅会议会遇到很多阻碍,不过如此强烈的反对声,倒是也让他吃惊不小。 不过他心里还是颇为庆幸,幸亏去年对朝会议事制度进行了改革,使得他现在只需对付面前的八、九张口,而不必对着朝会数百张嘴。否则一人一句,用唾沫都能将他淹没了。 朱由检举起了右手,平静的说道:“好了,好了,大家的意思,朕已经听明白了。各位所担忧的,不外乎县绅会议成立之后,地方士绅是否会压制地方官员施政之权,使得今后央之令难以通行于地方,而地方豪强兴起,重演两汉旧事。” 黄立极立刻接道:“陛下既然已经明了此事之后果,当趁着此事尚未传开之际,收回士绅大会讨论成立县绅会议的讨论。” 朱由检却摇着头说道:“收回,为什么要收回。不成立县绅会议,难道朝廷的政令能够通行于地方了吗?诸位先生难道不知,皇权不下乡,这才是我大明的现实? 成立县绅会议,并不是朝廷给予地方士绅以地方治权,因为朝廷不能给一个自己从没有存在过的权力。除了顺义县之外,各位先生可知,天下还有那个县,朝廷的命令是可以传达到乡村一层的?” 黄立极、郭允厚、钱谦益等人面面相窥,不知道应当如何回答崇祯这个问题。因为现实正如崇祯所言,朝廷之政令并不是直接面向百姓,而是传达给各地士绅的。不管是下乡征粮,还是征发徭役,都是这些士绅从主持。没有士绅的支持,以各县区区数十名官吏,是没办法完成每年朝廷交付的催科征粮任务的。 趁着黄立极等人犹豫沉默之间,朱由检继续说道:“再则我大明今日之官员,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便成了治理数万人,数十万人的百里侯,父母官。 他们读书也许是不错的,但是治理民生如何,却谁也看不到。这些官员庸碌之辈甚多,而命世之臣寥寥。 但是按照我大明官场的规则,只要年资到了,能按部班的获得提升。是以天下官员皆不愿意做事,只想着平平安安的混到任期完成后,按照年资序列提升。 是啊,不做事便不会出错,做了事却未必能获得什么好的结果。所以官员们都养成了好空谈大义,而远避琐事的恶习。 各位先生可知道对于这类官员,民间人士是如何评论的吗?” 看着崇祯一语问出,各位同僚尽皆沉默,房间内似乎出现了几分尴尬之意。施凤来不由出声转圜道:“臣等倒是不知,还请陛下解惑?” 朱由检对着施鳯来点了点头后,才说道:“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这样的官员,除了空谈大义之外,于国无益,徒废膏粱而已。 大明下官员数以万计,若是出了一二位这样的官员,倒也没什么。但是朝堂之的官员如果尽是此类,那便是我大明选任官员的制度出现了问题。 诸位先生难道不觉得,这选官任官之制也应当改一改了吗?” 黄立极看了看周边同僚的眼色,方才对着皇帝拱手说道:“陛下,去年内阁官制改革的时候,这选官任官之制不是已经有所变革了么,陛下这次打算要如何进行改革呢?” 朱由检想了想说道:“选官任官之制朕不想再做大的动作,一味拘泥于祖制,想要靠着一套规矩千年不变的治理国家和百姓,无疑是刻舟求剑。但是朝令夕改,让天下百姓无所适从,同样有损朝廷的信用。 不过朕前几日看书,曾经看到唐朝名相张九龄曾经对唐玄宗主张过: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而宋代治国,也大体遵循此类原则。 朕觉得,这一任官原则还是不错的。若是一州一县尚且治理不了,如何能够执掌一国之政治?若是身为地方县官,不能压制住县绅会议,反而被县绅会议所牵制,此等官员有何资格执政一方? 朕以为,自今日之后,我大明官员,非历州县者,不得入阁。原先在翰林院历练的词臣,一一发往各州县任职,把他们列入官员重点考核的名单,若有成绩优先提拔。 今后,出仕后便在京任职的官员,每隔六年,便要下放地方任职一段时间。不可让官员一味在京城钻营,而央和地方官员老死不相往来。” 对于崇祯的主张,包括黄立极在内的几位阁臣,都有着小小的不满。不过他们并不是对于皇帝的主张一无所知,从去年推行内阁责任制度,进行官制改革开始。皇帝对于地方亲民官的重视,已经让他们意识到,向过去一样,指望在翰林院熬几十年,然后一夜之间进入内阁成为人人,这种方式已经快要行不通了。 只不过,包括黄立极在内的官员们都没有预料道,皇帝提出后续的变革会来的这么快。大有钱塘潮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觉。 但是皇帝现在的提议并不是没有支持者的,事实从嘉靖年间开始,便有官员和学者呼吁过,内阁不可一味专用词臣,朝廷应当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特别是要重视各地的亲民官,因为这些亲民官是直接面对百姓的官员,只有他们干好了,国家才能真正国泰民安。 到了万历之后,支持这种主张的声音更多了。毕竟在现在的大明,京官和地方官员差不多都快要变成两个互不相干的系统了。凡是入仕后外放州县的进士,很难获得升迁,在各地县衙蹉跎十多年后,升到府一级算仕途到顶了。 而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