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宋范围内的学子,他们确实看到的只是大宋对金国进贡而已,他们觉得对金国进贡了这是事实,这也是卑躬屈膝的行为,非常丢人的,简直就是在托他们的裤子。
他们看不到,因为大宋和金国之间议和,大宋能够有时间进行自身的缓冲,并且不断的积蓄自己的实力。
因为议和,大宋也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尽量的减少军事冲突,至少如绍兴三年的历次战斗一样,将战斗的损失减小到最大的程度。
这样就能够减小在军事方面的各种开支,尤其是抚恤金的支出,将这些钱投入到其他的领域中,比如说经济,比如说基础设施建设,又比如说科技的发展。
这些新投入的项目,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不一定是最近,不过到了之后,一定可以对大宋的经济、军事、民生等各个领域,起到非常大的积极作用的举措。
人有的时候看问题,确实会相对来说狭窄一些,这也不能够怪这些学子,因为他们非常容易被煽动,只要有一个人出来摇旗呐喊,这些二愣子就有可能会被骗,就像现在网上很多键盘侠一样。
他们本身除了当官之外,并没有自己太多的诉求,或许只是因为,对自己在现实之中的各种情况不满,所以才会做出某些,在他们自己看来都有些荒唐的事情。
更何况在联合之后,一起去弹劾向金国献媚的秦桧,这在他们看来是正常的,他们就是正义的使者凹凸曼。
他们觉得和金国这样的侵略者,没有别的好讲,就是撸起袖子,将是要正面硬刚,就是要刀枪去厮杀,最好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当然就算最后是两个换一个都是赚的。
他们当然会这么想,反正最后死的也是大宋的官兵,是他们眼中根本不值得一提的臭丘八,他们死了不要紧,反正还是会有其他的大宋的士卒顶上来。
或许你可以这个时候问问,他们自己愿不愿意上战场,为大宋去拼杀,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这个问题大可不必去问。
金国人如果真的打过来了,打得赢那是他们摇旗呐喊的功劳,输了就是前线的将士不给力,但是他们自己还是有大喊的功劳,因为他们作为学子是高高在上的存在,是高于普通人的人上人,读书就是为了这个。
万一金国人长驱直入,打到了他们待着的地方,也没有任何的关系,大不了改换门庭,做金国人的官吏,这不也是做官吗,一样可以光宗耀祖(数典忘祖),光耀门楣。
之后的哪一天,或许大宋还会打回来的,到时候自己就是看情况再起义的功臣,自己是忍辱负重在金国待着的,我可是大宋的忠臣。
约莫这就是这些读书人的想法,当然作为一个群体,从大部分来说,是如以上描述的已经没有了骨气,但是也不排除其中有很多是真的有骨气,是有资格被称为是真粪青的存在。
秦桧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自己的弟子,现在已经是虔州知州的钱灼,第一次遇到他的时候,就算是快死了,还把秦桧骂了一遍,那是何等的勇气,壮哉我大钱灼。
也正是因为钱灼的勇气,和表现出来的真正的读书人的脊梁,使得秦桧最后还是救下了他,并且诶收他作为自己的弟子,无条件的将自己知道的很多东西,教授给了这个年轻人,也是希望他能够为大宋多做一些事情。
虽说钱灼之前为人相对迂腐了一些,那都是读死书读出来的气质,但是在秦桧的教导之下,钱灼现在虽说谈不上八面玲珑,至少也是磨去了棱角,不会轻易伤人。
读书人里面,像钱灼这样有勇敢之人,还真的是凤毛麟角,至少在南宋是这样的,大宋的读书人也是这样的。
秦桧在金国待了这么多年,自从遇到了钱灼之后,他也在物色出色的年轻人,希望能够多培养出几个对国家忠诚,并且还有骨气的正直官员。
虽说这样做,改变不了大宋官场已经成型了的大气候,但是至少能够改变某些地方的官场氛围,而且切实的为百姓做些事情,这就够了。
结果秦桧可没有少跑奴隶市场,从始至终,几乎就没有看到过读书人。事后秦桧想过,这可能有三种原因造成这样的状况。
第一就是读书人几乎都投靠到了金国的麾下,做了他们领地内的乖乖儿,继续一心只读圣贤书,或者是成为了金国的官吏,为虎作伥。
第二种原因就是读书人怕死,所以在金国人来之前,早早地就跑了,跑的连影子都看不到了,秦桧回到大宋之后,发现确实国子监、翰林院里面的北方学子,可不在少数。
第三种原因,也是秦桧最不愿意看到的一种情况,那些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又有自己作为读书人气节的年轻人,要不然被金国铁蹄杀戮,要不然就是死在了被当做奴隶押去金国的路途之中,实在是可悲可叹。
不过秦桧相信,读书人里面还是有可用之才的,他似乎记起一个人,只是不知道他守孝结束没有,自己看来到时候也托人去查查看了。
如果已经守孝完成,自己难免要想办法,把他弄到自己的手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