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墨者荣耀> 第三百二十二章 墨焯书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二十二章 墨焯书院(1 / 2)

于仲文有些想揍人,大隋难怪局势危殆,一大半是这些人只想功劳,没有担当与责任心;崔赜摇头道:“张公公,无需含沙射影,我已经老了,圣天子究竟想要我们怎么做?你应该把话说明白。如果事情不成,第一个不好交代的人是你。”

张原心下一凛,忍不住动了动身子;于仲文见张原眼神,便晓得崔赜说中实情,轻轻颔首道:“张公公适才多方试探,不外乎是考究我们的用心,其实于事无济,圣天子既然让你来找我们,自然是有足够的信心。我年事已高,早已看破世事,不管什么结局,都只能由得人家,张公公,圣天子的事还有你担着,恕于某体衰多病,不能协助。”

张原只觉得自己脸上的肉一阵抽搐,低声道:“大将军且慢,还望指一条明路。”

于仲文站起来,面露疲惫之色,当下指蘸茶水,在桌上写了个名字说:“你们既有准备,何必要老夫做替死鬼。”

崔赜靠在椅背上,双目紧闭,似乎在回味美酒的滋味,又似乎在闭目养神,给人的感觉,于仲文写的东西与他无关;张原伸头看了名字是又慌又怕,急急用手把茶水摸开,直到看不见字。虞世基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是“拓跋搏”三个字;于仲文悠悠地说道:“杨崇的耳目遍布西域河西,我都能知道,你说杨崇会不知道吗?张公公,老夫先走了。”

张原阻拦不住,无力地靠在椅子上,崔赜慢慢地睁开眼睛说:“张公公,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带二位去墨焯书院看看,顺便见见宇文恺大人。书院离酒肆不远,走过一条街就到了,那才是杨崇的精神所在。”

三人走到墨焯书院门口,正看见诸葛颍下了马车,便一起漫步进去。书院看上去并不大,院门也不够气魄,门前连书院的牌匾都没有,看上去更象是一座幽静的宅子,丝毫没有想象中藐视天下的格调。唯一的豪气就是两扇铁门,一根根圆铁方铁乌黑发亮,镂空做成了漂亮的图案,一改豪门铁门的沉重压抑。

但是从铁门走进去,学院里面是别有洞天。一条笔直的路通往后面的三栋教学楼,路旁笔直地种着两排胡杨,道路两侧各有一个蹴鞠球场,一些学生正在踢球;球场过去是绿草地,摆放着白色和绿色的长椅长凳,稀稀落落地坐着学子,在看书聊天。远处还有一块沙地,几个年轻人说笑着,在用木棍在沙地里比划,不知道是写字还是作画。

教学楼前是两面影墙,岩石般的墙面透露着沧桑,厚石材的层次感让人不由得想起那些断崖;墙面中间各有一块大面积的白色墙面,分别刻着两段话,黑漆字刚劲有力,应该就是崔赜说的校训。

四人缓缓地走过大路,望着学生们活泼的劲头,不禁露出一丝笑意,工匠的学校就是和国子监那些地方不一样。三人走近影墙,望着左面墙上的一段字都愣住了,墙上刻着:“中华者,中国也,根在中原,叶散四方。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诸葛颍、张原、虞世南都是博学之人,饱读史书,当然懂得这段话的含义,就是说中华的根基在中原,四方的地区凡行政区划及文化制度自觉归属于中国的,都可以算作中华。三人心惊的是这段话更深处的含义,这个中华的概念不仅超越了汉人的概念,更牵扯到无数往事。

大隋以前数百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纷纷向中原汇聚,建立政权,“中华”一词作为一个超越当时汉族、兼容内迁各族的概念被响亮提出,成为一个政权能否位居中华正统,被社会舆论承认合法存在的潜在标准。因此,内迁各族所建政权均从血统、地缘及文化制度方面找到自己是圣人后代、理当居中华正统的根据。

鲜卑拓跋氏自述为黄帝之裔,鲜卑宇文氏自述为炎帝之裔;铁弗匈奴勃勃根据记载,强调自己的夏王室血统而称所建政权为夏等;甚至远在漠北的柔然,强盛之时也曾自号“皇芮”,宣称以“光复中华”为己任。至于“舜为东夷之人”、“大禹出于西羌,文王生于西夷”等语,亦常出于胡族君王之口,力求一份正统的底气。

没有这种理念的胡族,纵使一时兵强马壮,席卷中原,顶多也就是杀人放火,到处蹂躏抢掠一番,最终成为别人的垫脚石。只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担心不仅仅局限于汉人,各族在长期战争中的仇恨让人割舍不下,即使作为胜利的一族都时时担心天翻地覆。

清河崔氏的代表人物崔宏、崔浩父子认为统一在各方面符合民众的愿望,全力支持北魏拓跋氏,最后北魏是一举控制了北方,崔浩却因国史之狱被夷九族。就是因为拓跋氏明白,某一胡族即使占据统治地位,汉族依旧在人数上占优势,在经济和文化的水平上更是有明显的优越性,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就可能改变格局,所以不容崔氏坐大。

西域、河西都是汉人稀少的地方,胡汉人口的差距比起五胡乱华时的中原更加不堪,在历史上反反复复不停,难怪崔赜要他们来看看,杨崇在这面墙上表现出来的气度和自信非比寻常,张原苦笑道:“杨崇和宇文恺好大的气魄,诸葛大人,你这两个师侄与你的想法不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