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建奴的疑惑
在听完自己儿子皇太极的建议后,努尔哈赤陷入了沉思,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事件,5000重装白甲兵全军覆没,如果按大明的武力水平来看,至少要有5万以上的明军在包围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实现,但是探子并没发现有如此巨大数量的军队出现。
虽然这几个月从朝鲜得了大批人口和粮食,从这些高丽棒子中组建了一支朝鲜八旗,人数有5万人,军事实力大增,但是这些家伙的战斗力不咋地,比不上蒙古人,就别说我大金了。
所以损失5000白甲精锐,老奴心疼地都快掉眼泪了。这些人本来是为了对付明军所派,哪怕明军来了10万人,就算整个包围,这5000精锐也肯定还有活着的。
所以儿子说的是对的,一定是明军有了新式的火器,如果连重甲都能击穿,那么这件事情就合理了,对,一定是这样,否则怎么可能无一人生还。
老奴立刻下令,多派探子去打听消息,一定要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同时严令各旗暂时不许与明军挑衅,遇到明军立刻撤退,不许纠缠,同时下令,各旗务必严防死守,小心提防明军的大举进攻。
没几天,从抚顺和大明都传来确切的消息,证实了这件事情的确是明军干的,大概2000人,而且大明的确生产了新式火器,威力极大,传言交战的这支军队是大明最近组建的万历亲军,叫近卫军,但是只知道这么多。
听到这个消息,老奴稍微放轻松了一点,原来是皇帝老儿的亲军,难怪如此历害,也许这种火器不易生产,所以只有2000人装备,而且只有皇帝才有,其他军队没有。
万历可不是笨蛋,这种最新式武器的制作和研发包括近卫军的人数、训练方式全是高度机密,所以建奴能够知道的就这么多。
万历的计划是:在没有生产出更高端武器前,燧发枪要高度保密,坚决不能外流,因此,辽东目前仍然保持现状。
当然,产量要加大规模,所以钢厂也要扩大和增加,光是造枪目前的生产规模就不行。更何况以后用钢的地方海了去。
所有生产全部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流水线只是基础,安全保密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将7s和其他现代管理模式深入人心,看来职业学校也要尽快上了,需要合格的工人,目前只能用机器人替代。
建奴在过了一阵紧张的日子后,发现明军并没有大举报复的迹象,这更加坚定了老奴的看法,看来这火器要造出来没这么容易,要么是太贵要么就是太难,他要是知道大明就算按现在的生产能力,一个月就可以生产5000条枪,估计要死的心都有了。
另外,万历还宣布将大明的弓箭兵挑选出箭术低下的人,全部组成火枪队,按照燧发枪的训练模式进行基础训练,主要是射击和体能以及心理素质的训练,为将来大规模成建制的换枪做准备。
因此,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练兵,这是军队现代化的开始,首先,改善军人的伙食,一定要保证营养水平,最少每天要有肉。
其次,改变以前的操练模式,改7日一操练为每日操练。课程由国师编写,军需处定期检查效果,不合格者,无论官职大小,就地免职,士兵转为辅助兵种或者直接开除。
最后,各辽东和边境守将,一律不许与建奴主动交战或挑衅建奴,违者军法从事。万历这套麻痹战术起作用了,也很好的保守了军事秘密。
各项情报汇集到老奴那里,老奴完全放心了,看来上次事件可能是一个偶然情况,其实老奴也有燧发枪,是朝鲜国王的礼物,制作精美,不用火绳就可击发,但是工艺复杂,操作困难,打两三枪后,手指酸痛,无法继续,且所费银两巨大,不合适量产。估计上次可能是皇帝视察边境,近卫军保卫万历,奋不顾身,所以才会有如此规模的大战。
并且辽东本土明军,无一人配有此枪,本来老奴在损失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是想要对大明进行报复的,但是皇太极却极力反对,因为他觉得此事没有这么简单,应该再深入调查,不过也只是怀疑,所以皇太极表面提出的理由是应该先征蒙古。
因为蒙古目前是一盘散沙,不象中原一呼而天下应,如果征伐蒙古一两个部落,其他部落只会隔岸观火,甚至落井下石,并且如果蒙古能够臣服大金,八旗则可以绕过辽东坚固城防,从蒙古境内入侵中原薄弱环节,从而同样达到打败大明的目的。
老八真是有见地,这种长远的战略眼光是常人所不能及的。老奴心中赞叹。于是点头同意,下令各旗做好出征前的准备工作。
当在建州的锦衣卫汇报说后金将出兵蒙古的情报后,万历沉思了一会儿,心说,历史上后金征服蒙古后,绕过辽东防线,找到长城的薄弱环节进入中原大地,如入无人之地,绝不能让历史重演。
立刻调出近卫军2000人,穿上辽东军服,与建州南部的皮岛守将毛文龙联系,配合国师带队,全权指挥这次行动,攻击建州,让老奴的计划破产,不得不撤回军队进行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