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老孙头死得比较壮烈,清军破城后,全家一起自杀,誓死不降清,果然是一个大忠臣,蜗牛每每看到这段历史都是热泪盈眶,现在小蜗牛变成万历了,老孙头,你的狗屎运来了,你不但不会有原来那个悲惨的命运,相反,蜗牛还会给你一条金光大道,让你混得风生水起,得到一个太平安乐的晚年。不过,为了有个对比,还是先来看看他过往的历史吧。
孙承宗简介: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河北)人。既是明末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民族英雄,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学者和诗人。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明清之际的文坛领袖。曾任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
在明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孙承宗代替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后遭到魏忠贤的妒忌,辞官回乡。
崇祯元年(1628年),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进入长城以内,京师告急,又是在危殆时刻,孙承宗蒙诏起用,起家陛见,议守京师,出镇通州,调度援军、追还溃将,重镇山海,袭扰敌后,迫敌出塞,收复四镇,再整关宁,却遭权臣掣肘,告老回家。在家高阳县住七年。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进攻高阳,七十六岁高龄的孙承宗率领家人守城,城破后孙承宗及全家自杀而死。谥号“文正“。
著有诗集《高阳集》、军事著作《车营扣答合编》等。
早期经历
孙承宗,字稚绳,相貌奇伟,胡须张开像戟一样,声音浑厚。孙承宗曾先后在大理寺右丞姜壁和兵备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员的家中,做家庭教师.后来,因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抚,孙承宗随行。大同是当时明朝的边城重镇,承宗边境教书时,对军事有着浓厚兴趣。喜欢和边关老兵交谈,询问一些关于边关防务的问题,慢慢的对边关的军务有所了解。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孙承宗中进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而后转拜中允。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张差手执木棍,闯进太子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被抓住后自称是受郑贵妃指使,朝中大臣怀疑是郑贵妃想谋害太子,但明神宗与太子都不愿深究,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处死。大学士吴道南询问孙承宗这事该怎么处理,孙承宗说:“这件事关系到东宫,不能放任不理,但是又涉及到后宫,不能追查的太彻底。庞保、刘成以下的小人物要追查到底,庞保、刘成上面的人物牵扯太多,应当适可而止。“吴道南于是按孙承宗所说的去做,将此事平息了下来。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孙承宗主持应天乡试,因为试题上写了孙承宗的语录,而遭到党人的忌恨,党人试图利用官员每三年一次的考核将孙承宗逐出京师,学士刘一燝力保孙承宗,孙承宗得以相安无事。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充当日讲官。
巡行辽东
天启元年(1621年),孙承宗官升少詹事。同年,后金入侵辽东,沈阳、辽阳先后被攻陷,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御史方震孺奏请朱由校以孙承宗代替崔景荣为兵部尚书,朝中大臣也认为孙承宗知晓兵事,推举孙承宗为兵部添设侍郎,主持辽东防务。
天启二年(1622年),王在晋确定在八里铺筑城,并上报朝廷。此举遭到其部下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孙元化等人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筑城“非策“,极力劝阻,并写信给首辅叶向高,申诉己意。由于情况不明,叶向高难以断定可否。孙承宗遂提出前往实地考察,再作决断。他抵达山海关后,当即认真巡视山海关及王在晋所主张建筑的八里铺新城,又前往考察了中前所、一片石和黄土岭等处的战略地势。在阅察八里铺新城时,孙承宗曾与王在晋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明史载:“新城成,即移旧城四万人以守乎?“孙承宗问。王在晋答曰:“否,当更设兵。“孙承宗又问:“如此,则八里内守兵八万矣。一片石西北不当设兵乎?且筑关在八里内,新城背即旧城趾,旧城之品坑地雷为敌人设,抑为新兵设乎?新城可守,安用旧城?如不可守,则四万新兵倒戈旧城下,将开关延入乎,抑闭关以委敌乎?“答:“关外有三道关可入也。“问:“若此,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答:“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孙承宗责问:“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且溃兵可入,敌亦可尾之入。今不为恢复计,画关而守,将尽撤藩篱。日哄堂奥,畿东有宁宇乎?“严厉批评了王在晋画地为牢、坐以待毙的危险倾向。“在晋无以难“,但仍固执己见。而辑录奏章疏旨,成书于崇祯年间的《三朝辽事实录》中孙承宗自己的奏章对这件事情是这么写的:“臣时执偏见谓经臣议诚然,独是八里为两城,而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