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咏因这“五凤”想起了那五凤,那天见到郑板桥痛心不已, 说起世间不公, 他大抵能猜到可能与五凤有些关系。
只是郑燮说五凤已死, 石咏却有些不大相信。
*
自从那日将东厢开给如英看之后, 那东厢留着“收人”的传言也不攻自破。石咏也是问过红娘,才后知后觉地明白, 原来大户人家的东西两厢, 大多是留着以后娶二房,或是身边的丫头抬姨娘的时候, 给二房留的院子。
石咏登时便“呵呵”了……别提什么“二房”,他不仅没这胆儿,也没这心啊!
开了东厢还有第二桩好处,就是石咏对媳妇儿如英的喜好也多些了解,开始明白如英是个好奇宝宝,对一切没见过的事物都极感兴趣。自从他那天当着媳妇儿的面开了东厢之后, 就索性将东厢永远向如英敞开,欢迎如英使用东厢里的一切工具,前提是部分工具的使用必须在他的亲自指导下进行。
在此之后,东厢便真的辟成了他们二人共同的工作室,有时石咏在此用功, 如英便坐在一旁, 或看看账簿, 或做做女红, 或者干脆发呆, 只看看石咏忙碌,偶尔“请教”石咏一些问题,自己则冒出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倒也给石咏一些启发,开始渐渐了解一二,当代女性朋友们究竟是怎样看待这些工艺美术制品的。
有这样的“红袖添香”,东厢里便日常是一派旖旎风光,不必细说。这日如英便向石咏提起,荣国府下了帖子,邀王氏、石大娘与如英一道过府赴宴,品尝南边送来的瓜果菱角、时令佳肴。荣府在帖子里也提了,荣府家班排了两出新戏,请石家的女眷们一起去听听,因此赴宴的那日,势必要晚归。据石大娘估计,若是能在关城门之前回到外城最好,若是赶不及,她们娘儿几个干脆便在永顺胡同歇一宿,第二天再回来。
石咏无条件支持媳妇儿出门赴宴,他只提起荣府长房的二爷是他的知交好友,如今正在山西做官。此外他也曾听说,荣府的姑娘与年轻媳妇们,大多很有些才情,许是会与如英相投。
如英听了,便安心准备赴荣国府吃席听戏。
石家女眷往荣府去的这日,石咏也接了帖子,帖子却是薛蟠给他捎来的。
“茂行,这你可决计不能错过。‘聚合班’准备了《牡丹亭》的全本,中间还有人……嘿嘿,还有人‘串戏’。”薛蟠诡笑着邀请,“到时候你一看就知道了。”
“串戏”便是身为“票友”的世家子弟自己学戏唱戏过戏瘾、自娱自乐。这还不同于平常自己一时兴起便唱两句,而是斥巨资买行头请人教,花钱请人捧场,甚至打点戏班,让自己能掺在戏班里登台。戏班子往往是个无底洞,有这种癖好的世家公子,若是并无正经营生的,往往是搭上了全部家产也填不满的。
石咏颇爱昆曲,尤其喜欢昆曲的唱腔、演员的身段与多姿多彩的行头,听见薛蟠邀请,有些心动。
但是“聚合班”据说是安郡王在京里捧起来的,这次在朝阳门火神庙唱一天的戏,也是因为安郡王府酬神。安郡王府是八福晋的母族,与八贝勒府的关系千丝万缕,石咏颇有些忌惮,薛蟠却说是不碍的:安郡王府散出来的帖子总有两三百张,到时大家一起聚在火神庙看戏,谁认得谁呀!
薛蟠这边盛情相邀,石咏便点了头,回椿树胡同问过石喻,得知这小子甘愿一人留在家看家,也顺带安心备考。石咏大致放心,嘱咐石海留守椿树胡同,陪着小石喻,自己则出门与薛蟠碰了头,一起过去火神庙。
朝阳门外火神庙附近,果然热闹非凡,高大的戏台早就搭起,坐席外扯起了约一丈来高的帷幔,遮挡住了寻常百姓与闲人的视线;那开场前喧天的锣鼓声,敲得连数里外也能听到。
薛蟠应付这些场面早已自如,带着个小幺儿,与石咏李寿一道,大摇大摆地并肩往里,旁人看他这副衣衫势头,干脆连帖子都未看,直接将人朝里放进。薛蟠当即在前排靠边,寻了个看得清舞台的位置坐下。
旁边立即就有安郡王府的下人上来,奉上茶水,四干果四蜜饯。开戏之前,薛蟠与石咏两人开口闲聊,石咏记起上回甄氏借长明灯座给如英的事,赶紧又道一回谢。薛蟠口中瓜子壳乱飞,“呸”的一口,都吐尽了,极其豪气地一挥手:“这有啥?”
他话音刚落,那边台上锣鼓声突然停了。薛蟠便聚精会神地望着台上,一脸的期待。
石咏也颇为期待,毕竟他到这个时空,还当真不曾完整地欣赏过完整的戏曲全本。然而今日演的,却也不是真的“全本”。《牡丹亭》有五十五出,将全本演出需要三天,因此时下流行的乃是“小全本”,搁后世便是“精编版”,将唱腔美、剧情关键的几出都演了,故事一样大致是完整的。
锣鼓一停,先是班主上来叩谢安郡王,言明今日之戏乃是安郡王府点来的酬神之作,并谢过众看官前来捧场。这班主本人亦功力不凡,他话尚未完,悠扬的曲声已经响起,似是乐师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奏乐了。班主最后一句立即改成了唱腔,端的是中气十足,那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