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当……单调的预备铃声响了。我夹起书本向教室走去。下午的第一节课排语文,真不知道排课程表的有没有学过心理学。无精打采地进了教室,十几个学生正伏在桌子上酣然入梦,其他同学也都无精打采的,没有一点儿生气与活力。课外时龙腾虎跃、朝气蓬勃的精气神不知跑哪儿去了。
“为什么不唱歌?”我问文娱班长。
“起了。都不唱!”
“怎么回事?”目光转向其他学生。
“老师还没教啊!”有气无力的。
“开学两周了,怎么连一支歌还不教呢?”我自言自语的,“那,就唱以前的吧!”
几个同学喊了起来:“老师,俺小学也没学过!”
“小学五年,连一首歌也没学过,怎么可能!感情是你们忘了吧?”声音里就有了些严厉。
不想同学们都委屈得抗议起来:“不是的,老师,俺小学里没有教歌的老师啊!”
“那,那会唱的唱,不会唱的跟着随吧!”我无可奈何地摇摇头,“李萍,你起个头,唱《童年》或《外婆的澎湖湾》吧!”记得上小学和初中时,这两首欢快、明朗的歌儿是每个学生都会唱的。它们曾带给我多少的欢乐和舒畅啊!时至今日,我仍然常常地哼起它们的调子,久久不能忘记。
“老师,这两首都不会,唱个别的吧——”许多同学喊叫着。
我不无遗憾的耸了耸肩,“《小螺号》、《采蘑菇的小姑娘》会吗?”
“不会,不会,嘻!怎么都是老歌呢?老掉牙了,还唱!唱《千年等一回》吧!”
“不唱《千年等一回》!唱《小白菜》!”
“唱《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唱《让我一次爱个够》!唱《妹妹你坐床头,哥哥我岸上走》……”
我愕然了。这些纯洁的像一张白纸的孩子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这些生活在五千年文明的黄土地上、未来祖国的建设者们,他们所受到的音乐熏陶难道仅仅就是这些吗?就要依靠这些去提高孩子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吗?就要凭借这些去提高他们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素养吗?……
南腔北调的《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终于还是唱起来了。联想到明净的天空中黑压压蛛网似的点歌热线网络,一个个天真的少年一往情深地加入追星族,我不禁怀疑巴赫、李斯特、斯特劳斯在音乐圣殿上苦心孤诣造起的庙宇殿堂和格里格的温馨房舍是否都要被泛滥的歌星发烧友在震天的狂吼中给倾覆倒塌了。
我的心里陡然升起一阵浓重的悲哀:我真的担心下世纪的青少年还知不知道贝多芬,中国的地平线上会不会矗立着音乐厅、歌剧院,蓝蓝的天空中能否再飘荡着《斗牛士》之歌声。我很不安,未来的中国会不会成为文化沙漠……
上课的铃声响了。心情沉重地走上讲台,一句话也没有说,张牙舞爪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情”字。转过身,定定地望着台下,在极度的寂静中,在一双双惊异目光的注视下,缓缓地,我开了口:“没有人不知道,在这个芸芸众生、茫茫人海的世界上,最永恒不灭的、我们自然中有智慧生灵的人们最赖以生存需要的是什么,那就是情。
千丝万缕、千头万绪的情不外乎三种:有朝思暮想、地久天长的爱情,有君子之交淡如水、情同手足的友情,还有那时时刻刻让人感受到慈爱、温馨的亲情。但是,我却以为在悠悠苍天、茫茫情海中最永恒、最深厚、最感人的情当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的亲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亲情的散文《背影》……”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语言是那样艰涩,那样的毫无生气,预想的效果一点儿也没有达到。苦苦地备了几个小时的课,所有的努力都不知流向了哪里。就连讲课时的语言、动作、语气、神态,我都做了精心的设计,而现在,它们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就是这个样子,同学们竟还是瞪大了眼睛,聚精会神地听,记。
稀里糊涂的,该范读课文了,我讲到:“《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抒情散文重在抒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应注意感情的运用。说到这点,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意大利著名悲剧演员罗西,有一次到国外去旅行,在一个欢迎宴会上,来宾要求他念一段台词。罗西说演过的戏,台词大都已经忘了。大家却坚持让他念一段。盛情难却,罗西只好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他音调低沉,表情悲切。听者都潸然落泪,只有他的妻子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大家都很奇怪地问她,才知道念的不过是桌子上的一张菜单!”
许多同学忍不住笑了。我接着讲道:“一张菜单,通过演员的表演来朗读,竟然能使听者潸然泪下。一方面说明演员的功力高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朗读时感情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朗读课文时,要特别注意感情的投入。由于《背影》的基调是抑郁和深沉的,它散发着淡淡的凄楚和忧伤,所以朗读的调子应该是沉重的,语速是缓慢的。下面,老师就来范读一下,大家注意听,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读着读着,不由自主地,我被文中自然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