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来生依然爱你> 03.1+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3.1+1=?(1 / 2)

雕塑家可以用泥土、玉石、象牙、木头等雕塑成任何塑像,画家可以用画笔在白纸上画出最美丽的图画,农民可以在土地上种出各种各样的庄稼。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既不是雕塑家手中的泥土,也不是画家手中的画笔和农民手中的种子,不能随意地雕刻、绘画和播种。

然而,由于我们教育方法的不合理,教育目的的失误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埋没了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能力,变成了教师的傀儡,成了标标准准的木头人,和雕刻家刀下没有生命的塑像、画家笔下没有活力的图案、农民手中没有情感的种子实在是没有什么两样。

通过课堂提问和与同学们的交谈,我发现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能力几乎等于零。被填鸭式教学熏陶了的这些天真、幼稚的少年们,成了失去自我、一味模仿的录音机、传声筒、录像机。

他们只是机械而生硬地去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至于为什么,从来没有人问。就连老师的板书也都原封不动地记在笔记本上,至于这样做的作用,也许他们从来没有人思考过。他们特别特别地迷信老师,迷信课本,盲目的认为凡是老师教的、凡是书本上的东西就是千真万确、至高无上的真理,丝毫不去怀疑什么。

马老师给我讲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一次上课,马老师问π的值为什么要保留小数点后两位。一个学生竟回答说是国务院规定的!马老师感到很可笑,就问是谁这样告诉他的。

那个同学还理直气壮的说是老师说的!又问了几个同学,有的说不知道,老师没有讲;有的说书本上规定的;有的说是学校规定的;还有的说是祖冲之规定的,是毛主席、周总理规定的……总之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无奇不有。

还有一次,我正在备课,一个学生来告诉我他的笔怎么也不下水,问我能不能给修一下。我说当然可以,可心中暗笑这学生也真是的,好像老师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似的。笔拿来了,我忍不住乐了——天,电笔!一只外形酷似钢笔的电笔,怎么下得了水!好容易忍住笑,问他笔从哪儿来的。他说是妈妈买的。又问他知道这是什么笔吗,是做什么用的吗。他低下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在现在知识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竟会发生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如此下去,我们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呆头呆脑的木偶!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维、不迷信、不崇上的品格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夜自习时,我走进了教室。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学习着。登上讲台,轻敲了几下课桌,同学们的目光便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装作认认真真的样子:“老师有一个很简单而又很复杂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一下。”

什么问题,既简单又复杂,老师还要向学生请教呢?同学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有几个已忍不住叫起来“快说呀!快说呀!什么问题?老师!老师!快说呀!”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我停顿了一下,“一加一等于几?”

“嘻,等于二呗!”大家都乐了,有几个还失望的叹了口气,好像是老师小看了他们。

“真的就等于二吗?”我的声音严肃起来。

“当然了!小学一年级就学了!”几个同学低声说,不屑一顾的神色。

“那么,请回答——一堆加一堆等于几堆?”

“两堆!”

“不对!是一堆!”

“是一大堆!老师,是一大堆……”

他们热烈的争论起来,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再问大家几个问题:一只小白兔加一只小黑兔等于几只小白兔?一年加一个月等于几个月?电灯开关拉一下,再拉一下,电灯是亮还是灭?一只老虎和一只羊关在一只笼子里,还有几只?一头公牛和一头母牛呢?这里的一加一都等于二吗?”

这下,教室里更热闹了。一些同学因争执不下就激动地站了起来,可站起来并不能说服别人,急得一个个面红耳赤。我没有制止,只是微笑着望着她们。停了一会儿,我从讲桌的抽屉里取出准备好的透明玻璃杯,高举在空中说:“大家注意看,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做实验?做什么实验呢?同学们全都好奇地盯着我,仿佛我成了一个魔术师似的。

“大家看一下,”我指着左手的杯子问,“这是一只玻璃杯,里面有东西吗?”

“没有——”

“确确实实什么也没有吗?”我说,“你们好好回忆一下,我们在小学的《自然》里学过,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的东西,它的密度很小,始终把我们包围在其中,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名字是——”

“空气——”

“对!这只杯子里盛满了空气,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实实在在存在着。”说着,我在黑板上写下:一杯空气。然后,再取出一个杯子:“大家看看这杯子里是什么?”

“石块——”

又写下:一杯石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