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关,乃汉初设立,因地处陇山,故名陇关,亦称陇山关。到了前汉太始二年正月,汉武帝刘彻巡行回中,经陇关遇雷震,故又改陇关名为大震关。
其设于陇山顶,地势险要,传言乃是建设者根据陇山的自身特点和其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的。陇山山脉横亘于陕甘之间,西北至六盘山,东南接秦岭,绵延千余里,横跨十余县,山势挺拔,蔚为壮观。
《三秦记》有言“其坂九回,不知高几许,欲上者七日乃越。高处可容百余家,清水四注下。”这便说明了陇关之险要,它是隔绝汉阳郡与司隶的必经所在,也是从汉阳郡通往三辅京师的最近路线,前汉末年,王莽设置了所谓“东函谷关、西陇关、南武关、北萧关”四关将军,遣右关将王福守此关,便可见此关之重要性。
自从去岁末,伏泉得到宋后信件,言语之中便有皇帝刘宏某次偶感风寒后,身子日渐虚弱,更有数次吐血之状后,想到历史上刘宏驾崩在中平六年,伏泉就开始有所准备了。
这第一步自然就是以练兵为名,屯兵于汉阳郡最东的陇关,而后便是待宋后消息,挥兵直往京师,伏泉知道,面对何进和党人士人的联合,只有学习历史上董卓的路子,用强兵压服,他才能顺利掌权。
当然,伏泉不会学习董卓,掌权之后,还会拉拢那帮和他争权的野心家,给他们官职权利,最终为自己埋下覆灭的祸根。他不是董卓,如果那些政客在伏泉掌权之后,还不屈服顺从的话,伏泉不介意让他们彻底消失在大汉的朝堂,总之,怀有异心者,皆不可留。
翌日,昨日商议之事已过,各地掌兵亲信也都暗派信使,可是大将军依旧有些犹豫不决。
大将军府大堂内,何进看着案上宝剑,还是在深思自己昨日所为到底对或不对。他不是窦武,窦武出自右扶风平陵窦氏,其高祖乃是开国时的“云台二十八将”的窦融,世代仕官关中,而且是自光武帝再造汉室后第一个达到巅峰的士族,号称“自祖及孙,一门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而且窦武不仅属于开国功臣的后代,在其为外戚大将军前,还是名传海外的大儒,这些原因完全注定了他就算成为王莽也没人会有异议,只要他改朝换代后不要和王莽一样,破坏天下士族的利益,那就没事,不然,必将是又一次“天下义军”群起而攻之。
也正是因为家世和名望,窦武才能看不起阉人,只是最终差了点果断,才会被杀。可是,何进不同,他的前半生都在侍奉、阿谀诸常侍,对阉人天生有种根深蒂固的畏惧,也只是后来拜在杨赐门下,才能通过帝师的关系,再有宦官为其周旋,获得今天的地位。
但是,虽然何进有如今权倾天下的权势,但并不代表他不怕宦官,不怕宦官身后的皇帝。只是现在,他别无选择,皇帝明摆着要让他的多年心血一场空,要让何氏就此消失,也就由不得他何进不作出选择,更何况,何进知道宦官和皇帝在一起,会有多大的后患。
何进清楚,当下杀宦官,立新君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只要诸常侍呆在陛下身边,他迟早会落得和窦武一样的下场。毕竟,诸常侍是归根到底是效忠皇帝的,一旦他们下定决心和自己玩命,谁也对付不了那些将不少外戚大将军都玩死的宦官。
然而,选择归选择了,可是到了做了之后,何进还是后悔,别无他法之下,何进只能又召见党人领袖袁绍询问。
看着何进又犹豫了,袁绍摇摇头,心道:“权有余而智不足,沐猴冠冕之徒。”沐猴冠冕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就是说猴戴帽子,充人样,虚有其表。何进出于荆州南阳郡,正属于楚人,袁绍此意,自然是暗骂何进事到临头,犹豫不决,难道他真的要将那执掌中枢的机会拱手让人?不过好在,如今信使已出雒阳,各州亲信掌兵者很快便可收到信件,到时就算何进反悔,那也没用。
而且,不算各州刺史郡守,包括大将军府骑都尉鲍信返回家乡募泰山兵,都尉毌丘毅到扬州招募丹阳兵,大将军府掾王匡到徐州募强弩士,偏将军吕布、假司马张辽、假司马张杨回并州募骑兵。有了他们,再加上各地即将响应大将军的州郡太守,袁绍相信,时机一到,何进不得不从。
一切,就看时间的赛跑了,他们只有赶在伏泉领兵进京前,做好一切准备,才能无忧……
缑氏山,又称抚父堆,由雒阳至嵩山,必经此地。此山高约百余丈,不甚高,少草木,多金玉泉水,山顶有一池,碧绿如翡翠,常有仙鹤饮水,故曰饮鹤池。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传闻此山有仙,乃是周灵王的太子晋。他好吹笙,有一次在伊洛间漫游,偶遇仙人浮丘公,随上嵩山,积三十余载。后家人寻至,他云七月七日缑氏山等我。当日人们赶至,太子晋挥手作别,登鹤而走,众人皆曰升仙。
传闻终究是传言,听听也就罢了,无人信以为真,倒是十四年前,当世大儒卢植曾在此开课教书,一时引为乡人美谈。
这日骄阳炎炎,似火烧,百姓坐在大树下避暑,掌扇摇之,驱散闷热。
隆隆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