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汉军不缺。深知在凉州开阔地上,骑兵对战重要性的韩遂等人,当然明白,一旦他们占领勇士县,那么对于缺少最大马匹供应地的汉军而言,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是灭顶之灾,首先最简明的一点,就是汉军的机动性,对比叛军,肯定有所不足。
这消息是伏泉在冀县城内,和汉军诸将商量之后,才知道的,当初知道这消息时,伏泉立即又对叛军的军事谋局,又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叛军的这占领勇士县的布局,确实是诛心之举,想来这也是后来汉朝甚至要抽调并、幽二州的精骑,前往凉州平叛的重要原因,而这次抽调兵卒的军事行动里,也间接成就了孙坚甚至之后江东孙氏麾下后来的精骑部队。
现在,伏泉的首先目标,就是在勇士县内广茂的牧马草地上,和即将到来的叛军对战。
入得平襄县城,伏泉命令大军在城外休整,他麾下所带的是在冀县整理过后,和凉州汉军一起整编而成的一万骑,以及他麾下以旧部板蛮兵为主的步卒。
至于其他兵马,不是被分到汉阳郡其他县城守城,就是交给马腾,毕竟,这场战争,主要战事就是在城外乱战,而不是守城。战争的主要点在于机动性,多带步卒无异,只需要带足够兵力,守住平襄县便可,带多了也没用。
不过,以汉阳郡为例,凉州汉军除了汉阳郡外,其他尚在汉军麾下的诸郡,恐怕也只能勉强凑出一万余骑兵,这完全不像是以凉州大马,纵横天下的凉州骑兵应有的实力,想来实在是叛军准备太好了。
平襄县,乃前汉时置,初为天水郡治所,王莽篡汉后,为镇戎郡治所,到了本朝初,复为天水郡治所,一直到天水郡改名。
说来天水郡的名字,也是有一段趣事,其本为县,原本是戎之地。随后先秦时,秦武公取其地,置县,后改为上县。到了秦始皇时,初置天下为三十六郡,上是陇西郡中一县。汉武帝时,置天水郡,上又是其中一县,后位平襄县所有。
而天水郡之名,始于前汉武帝元鼎三年,源于一段“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由此得名。
相传那时,上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加上干旱,上城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
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给上北城的湖旁,新设的这个从陇西、北地二郡析出设置的郡,起名“天水郡”,从此,便有了“天水”之名。
到了平襄县内,伏泉便感觉一股发自内心的亲切之感,后来想想,大概是源于祖先的亲切之感吧,毕竟风姓始出天水,在遥远的先秦时代,有个出自风姓,以蛇为图腾的伏羲部落诞生于此,而伏羲,正是伏泉的先祖。
风氏出自上古三皇之首的燧人氏,那时,燧人氏自立为“风”,这是华夏最早之姓氏,而伏泉便是风氏之人。
当时,伏羲带领部族,开始“正姓氏,制嫁娶”,实行男女对偶婚。伏羲随父风燧人叫风氏,其他或以所养动物为姓氏,或以所种植物为姓氏,或以居所为姓氏,或以官职为姓氏等,于是华夏姓氏自此起源。
伏羲时期,为制嫁娶,姓与氏有严格区分,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皆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则称氏。“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从此,华夏远古的先民以姓氏制嫁娶,在社会发展上,形成了一股飞跃。
至于所谓风姓,并非姓风,那是姓与氏分开,所谓风姓,乃是部族之姓,并非限制人的姓氏,伏羲被称为风姓始祖,是说他们部族姓风,而伏羲的姓,按照现在理解,应该是他的“伏”这个氏,只不过经过时间演变,流传至今的意思已经变了。
在平襄县城西城城门上,伏泉遥望西方苍凉的大地,心里一片忐忑,却不知这场凉州战事,自己面对韩遂,有如何结果?
此时,在凉州的塞外,正带着自己麾下数千骑兵的出塞的韩遂,不由得打了一个喷嚏,心中所有所思,回望身后的凉州大地,死死捏紧了自己的马鞭,继续抽动。
而金城郡内,凉州叛军在北宫伯玉、李文侯的指挥下,在饱食一顿后,便挥师直向汉阳郡而去。
一场大战,已然将至,凉州,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光和中,凉州贼起,发幽州突骑三千人,假瓒都督行事传,使将之。摘选自《三国志》孙坚有幽州突骑的原因,是公孙瓒去在讨伐张纯之乱平乱之后,幽州还是派遣骑兵入凉州,只是公孙瓒之后升官没去,幽州骑兵在凉州不受待见,一部分人后来逃回乡,和当时征召的匈奴、乌桓骑一起,另一部分就被当时在凉州其他将领收下,程普韩当这两人,应该就是那时候跟随了已经开始崛起的孙坚,而江东孙氏的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