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赛儿的情况怎么样?”朱由校问道。
“王赛儿在颜思齐的帮助下已经进宫了,但现在东瀛的天皇是兴子。”王礼乾回答道。
“兴子天皇怎么了?”朱由校听出王礼乾话中有话。
“兴子是女子,现在还只有十三岁。”王礼乾说道。
“女子?那王赛儿如何执行自己的计划?”朱由校惊讶地问道。
“兴子的父亲政仁还在世,现在也才四十有一,虽以退位,但仍以太上天皇摄政。”王礼乾说道。
“你的意思是王赛儿实际是去见了政仁。”朱由校说道。
“根据东瀛那边的消息是这样的。”王礼乾回答道。
“东瀛即将大乱,派人盯紧东瀛,王赛儿不能出事。”朱由校并不了解东瀛的历史,他只知道东瀛即将爆发岛原之乱,其余的都不知道了。
“诺。”
……
八月,朱由校再次巡幸江南。这次巡幸江南,随驾的官员是最多的一次,内阁七人来了四人。而且这次朱由校决定走陆路,让这些官员多看看民间的情况。
皇帝出行的规矩多,朱由校此行为了避免扰民,他很少进城。朱由校只是在路过济南时,特意去了一趟济南,黄宗羲此刻正在济南。
“黄太冲,去了这么多地方可有所得?”朱由校微笑着问道。
“陛下,臣遵陛下之言,去了许多地方,的确有所得。”黄宗羲恭敬地说道。
“说来听听。”朱由校说道。
“臣发现历朝历代以来,税法改革了数次,但每一次百姓的负担会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陛下的税制改革恐怕也难逃此理。”黄宗羲坦诚地说道。
“太冲,不可无理。”孙承宗见状赶忙说道。
“无妨,太冲所言朕也认可,只是太冲可有何良策?”朱由校阻止道。
“斯民之苦暴税久矣,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黄宗羲回答道。这句话就是有名的“黄宗羲定律”,朱由校没想到黄宗羲现在就提出来了。
“朕决定让你出任税务总局的副局正主持新一轮的田赋改革如何?”朱由校微笑说道。
“谢陛下隆恩!”黄宗羲恭敬地说道。
“在你正式进行田赋改革之前,朕想听听你的想法。”朱由校说道。
“第一,重定天下之赋,定税的标准应以下下田地为准则;第二,征收田赋必任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生产什么缴纳什么,不强求一致;第三,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计算亩积,分别以24、36、4、6和72步作为五亩,即把土地分为五等,据等征税,消除因土地质量不同而带来的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黄宗羲说道。
“第一点,朕认可。但第二点朕不认可,朕认为还是要坚持统一按宝钞征税,这点对朝廷来说,是利远远大于弊的,等你在执行税制改革时,你就会发现朕说的肯定是对的。”朱由校说道。
“诺。”黄宗羲说道。
“第三点,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计算苗积,这一点朕并不完全认同,朕同意按土质优劣来征税,上上之田按三十税一来征税,其余各等田地依次递减,下下田地实行六十税一,太冲,你看如何?”朱由校说道。
“陛下,此举会让国库收入锐减,现在国库也才勉强维持收支平衡。”毕自严说道。
“农工士商,农民的比例最大,收入却最少,但承担了帝国最多的赋税,这太不公平了,而工商阶层远比农民富裕,他们应该承担帝国的税收,而不是农民。太冲所言极是,斯民之苦暴税久矣,朕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斯民’应该摆脱税赋之苦,在朕的手里,可能无法取消田赋,但朕希望有一天能取消田赋。”朱由校说道。
在后世,种田不但不用缴税,而且国家还要补钱,在这个时代,肯定做不到,但朱由校能做的就是降低田赋。
“陛下圣明!”众人高呼道。
……
帝国在执行“摊丁入亩”之后,再次进行第二次田赋改革,这次改革是降低田赋,与“摊丁入亩”并不相冲突。朝廷要降低田赋的消息不胫而走,帝国的田地价格竟然开始缓慢上升,朱由校在缅中和仰光的土地再次热销起来。
朱由校的第二站便是去了曲阜。在曲阜,朱由校还是想拜一下孔子的,无论儒家思想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但孔子的的确确影响了中国两千年,而且还在影响中国。只是让朱由校想不到的是,去曲阜孔庙是要买门票的,当然朱由校是不用买门票的。
“看来孔子也不反对经商吗?”朱由校微笑着说道。
听到朱由校的话,众人也只得干笑,只有孙承宗轻声说道:“陛下……”
“梁山泊祝英台在这里读书吗?可朕怎么听说两人是在杭州万松书院读的书?”朱由校看到一处高楼,高楼上有块匾,匾上写着“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