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在火星生命探测球旁的科学家们。终于看到有机器蚂蚁陆续返回了。
已经到达指定探测范围边界的机器蚂蚁们。开始自动按照原來的路线。折返回到它们的“巢穴”里。大部分蚂蚁回來时一无所获、“两手空空”。然而有一、两只幸运的蚂蚁。还是带回來了一片植物的叶子。或者一小块金属碎片。
林秀月正在纳闷。火星上环境恶劣、寸草不生。这里野外怎么会有植物的叶子呢。难道这附近有火星植物。林秀月还沒有來得及询问身旁的沈教授。这时她看见。又有几只机器蚂蚁抬着一个白花花的东西。朝着火星生命探测球爬了过來。來到近前。可以看清了。那白色的东西有五个粗大的指头。
“啊。。航天服手套。。”林秀月这次惊讶地叫出了声。那几只蚂蚁摆在眼前地面上的东西。确实是一只白色的航天员用的手套。林秀月更加迷惑了。谁会把航天服手套随便地扔在了野外。如果不是航天员粗心大意。那一定是他出了什么事情了。
这时。伊之科夫博士开始清点机器蚂蚁们收获的“战利品”。一片藤类植物的绿叶。一块硬币大小的金属片。还有那只白色的航天服手套。然后他满意地对大家宣布说:“嗯。今夜的测试很成功。小家伙们成功地找到了我们预先藏匿的这三样东西。而且所用时间少于我们估计的时间。他们顺利通过了测试考核。因此。他们明天就可以出发。去执行火星生命探测任务啦。”
“哦。原來是专家们事先放置的绿叶、手套啊。让人虚惊一场。”林秀月为自己刚才的胡思乱想。感到有点不好意思。“幸亏沒有开口询问在场的专家。不然要让大家笑话了”。
所有的机器蚂蚁都爬回到了火星生命探测球里。金属球的底部合拢了。橙红色的光束也消失了。“复活节彩蛋”又恢复了原状。火星履带运输车用机械手将金属球一个个搬放回车上。然后运回了探测飞船。沈教授告诉林秀月。明天探测飞船将运送这批火星生命探测球。飞往火星北极地区的考察地点。
在距离考察队试验地点约500米的陨石坑边缘。一块巨石上趴伏着一只黑色的机器章鱼。自从考察队到达国际火星科考基地后。这只机器章鱼就一直藏匿在那块岩石后面。凌晨。当它发现考察队來到基地外面进行试验后。机器章鱼一直盯着考察队的一举一动。它拍摄的图像也很快发送到了数公里外、藏在一座小山后面的幽灵飞船上。
这艘幽灵飞船曾尾随着国际考察队的探测飞船。从太空降落到火星地面。最终來到了国际火星科考基地附近。幽灵飞船放出的机器章鱼。隐蔽地靠近基地后。一直窥探着国际考察队的舱外活动。
今天凌晨。度过了漫长的黑夜后。幽灵飞船终于有了重大收获……
⊙ ☆ @ ﹚ ¤ ¢ ℃ ◎ * …
第二天中午。一艘考察队的探测飞船载着伊之科夫博士和沈贤教授。还有科考基地的两名火星地质专家。运送一批火星生命探测球向火星的北极地区出发了。林秀月和海德教授留在了国际火星科考基地。他们和其他专家守候在基地内的探测控制中心。关注着探测飞船的运行情况。
这个季节正是火星上的夏季。北极地区光照时间比较长。火星北极地区大气情况也比较稳定。非常有利于开展野外考察活动。但由于各国科考队对北极深远地区探查的次数相对较少。当地的地质特点掌握的不是非常充分。探测地点距离国际科考基地又比较远。所以首次探测活动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科考队的大部分人员还是留在了基地。通过视频通讯与探测飞船保持联络。
探测飞船离开科考基地后。一直飞翔在火星北半球广袤的大平原上。极目四处观望。满眼都是橙黄色绵延的沙漠。和沙漠中平坦广阔的褐红色戈壁。飞船时而还会飞过一些零落的大小陨石坑。或者象河道一样的山谷地缝。虽然这里被称作阿西达里亚海。可是到处是单调荒凉、沒有生息的景象。如果不是由于大气折射。天边的平原和山脉。显现出一些蓝灰的色调。你根本就感觉不到一丝海的气息。
探测飞船飞行了四五个小时。前方天际线上终于出现了一条白云般的弧线。伊之科夫博士知道他们离北极的冰冠不远了。而考察队的探测地点就在冰冠覆盖下面的冻土层上。
火星北极的冰冠其实是由水冰与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叠加形成的。火星夏季气温升高后。一些干冰汽化消失了。留下來的冰冠看起來如同悬空的巨大平台。这些由水冰和火星尘土混合形成的灰白色冰台。有着上千米高。中间还裸 露着一层层巨大的缝隙和孔洞。仿佛是火星上的巨人修建居住的联排楼房。
巨大的冰台前。地面上堆积着杂乱的冰块。这些巨大的冰块都是从冰台上崩坍滚落下來的。探测飞船选择在距离冰台1000多米远的一块平地上降落下來。与附近那些巨型冰块相比。探测飞船就像停在货运大卡车中间的一辆“甲壳虫”。
西斜的太阳照在眼前这片冰台上。反射着刺眼的光线。不过那些光线却遮挡不住冰台下一个近百米高的幽深的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