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秦在包头考察一番,了解了实际的建设情况。并没有进入草原,就坐着火车前往东北。之前即便是战争之中他也没有去东北,但是这次为了稳定暂时变的严峻的东北局势,他不得不再次进入东北,并和俄国的远东总督等人见面会谈。以图安抚俄国的情绪避免战争的爆发,毕竟国家在八个月内接连的战争,让国家的财政也遭受影响。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殊为不利。
杨秦为了东北稳定而去,在武汉,世界上公认的两强也在为争取中国做准备。这方面,德国在软件上做得比英国好。中国境内的知识分子有三成是德国留学出身。即便如今中国的学校已经占据主流,并逐年扩大。但是精英人士养成较早,并在中国国内占据额优势地位。并不是一时一刻能够打破的。而德国在十年之内做到了这一点,十分的不易。
对于英国,也并非没有优势,虽然德国在远东的舰队和英国半斤八两。但是英国的盟友日本却是海军大国,虽然经历了和中国的战争,战舰损失接近四成,但是仍然具有很大的威慑力,和英国舰队合力很可能能够掌控远东海域。而且英国事先在南洋的平息暴乱有近八万人军队在马来亚,法国在安南的驻军有3万余人。英国在缅甸对付中国的部队到目前为止有十五万仍然存在。而且英国的增兵计划是连续的,并没有因此而打断。澳大利亚共有一百七十万人力可以利用,目前为止还有一百万的预备役能够调遣。
德国在南国境内虽然风生水起,在最近两年建立了一个三百万吨的钢铁厂,堪称经济奇迹,但是军队数仍然不足。稍加安慰的是,国社民鼓励华人进行军事训练的政策,让当地的华人颇有纪律和素质,这让德国殖民地军队士兵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德国的殖民地军队中有十二万是当地华人或者泰族。
随着战争开始,正式撕破脸皮。德国可以光明正大的支持南洋境内还没有彻底平息下去的反抗势力。德国军队首次进入马来亚准备以优势兵力打败英国八万军队。马来亚当地的反抗运动更加的剧烈,对此英国军队也实行恐怖政策,像在南非一样屠杀当地居民。但是这种做法非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更加激起了这里的马来族的仇恨。形势变得越来越对德国有利。
在孟加拉当地,德国后续的增援不断地到达。也让英国动用10万人主力镇压的孟加拉极度不稳。虽然奥斯曼目前还没有加入战争,但是仍然在叛乱的西北旁遮普和普什图族就已经足以让英国难以应付。整个印度大地此时有50万军队云集,并不断的围剿各地的叛军,经济一塌糊涂,仅剩下沿海地区稍微靠谱。正因为两方都不占据优势,相互僵持着,所以需要一股力量打破这个僵局。
此刻的武汉各国外交家云集,一副纵横捭阖的样子。双方的利益集团和代言人也密集发言,力图为自己在远东争取最大的优势。从报纸到到政治,从酒宴到上床,无所不有。无处不存在利益的纠葛与争取,让整个武汉颇有战国风云的态势。
“我们知道德国有信心在短时间内打赢这场战争,因此并不需要我国参加战争。”杨殷作为谈判代表和面前新履职的辛慈说道。旁边的克莱德大使作为引荐。而这场谈话也并不是很正式,所以并没有在外交部的会议厅内举行。
“英国目前在南部地区的军队数量有八十多万,而我方仅仅二十多万。虽然帝国现在正在当地征召军队,但是显然并不能立即解决需要。”辛慈首次履新,因此说得特别诚恳,他之前在中国境内作为海军人员,这是他第一次和中国的高级别政府官员打交道。
“我认为贵国的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将军有能力在南方取得战役的胜利,贵国拥有南国境内一千多万人的后备军,而法国方面仅仅三万人。我相信不久之后你们就能够成功。我们预祝德国胜利。”杨殷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断称赞着德国。
“副总理阁下,您也是德国军校出身,难道不认为此时靠近德国一起分享这种胜利的喜悦更加妥当么?如果不加入你会后悔的。”辛慈劝说道。
“我想你也清楚,中国刚刚经历了八个月之久的战争。中国目前已经死伤中国在印度平原和缅甸的艰苦奋战为德国目前的提供了优良的作为。加上我方提供的武器装备,相信贵国一定会如虎添翼。”杨殷提示道。
“贵方这是?”辛慈小声道。
“实不相瞒,中国经历了八个月的战争,此刻的确需要休养一段时间。但是我国向来视德国为盟友,虽然这次我方不能够出战,但是我们愿意提供任何可能的帮助。”
“那么不知道是那些帮助呢?需要德国方面提供什么条件?”辛慈问道。
“这是更具体的问题,我们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条条的磋商。”
······
“鉴于战争已经发生,大英帝国本着和平的态度,想要询问中国关于这场战争的态度。”朱尔典照着稿子念道。说来也十分奇怪,和德国的战争开始的时候,中国和英国还在战争和谈判之中。虽然是两场不同的战争,但是很可能意味着会形成一场战争。因为俄国已经宣战,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