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雄主秦始皇> 第33章 雄主昏招(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章 雄主昏招(四)(1 / 2)

秦国给荀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范雎问他对秦国的观感时,荀子赞不绝口。但他毕竟是一个文人,对文化的热爱使他强烈地感到秦国缺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儒学。普通文人在这个国家似乎没有什么地位,人们都以吏为师,向官员们学习如何遵纪守法,如何行政司法,整个秦国像一台规则运转的大机器,只有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没有多姿多彩绚丽繁华。荀子觉得缺少儒学之道,国家可能难以行之久远。他将这个看法告诉了范雎,也告诉了秦昭襄王。范雎听了后没有表态,而昭襄王则是呵呵一笑,从帝王的角度给了一个评价:“学儒之人,对国家没有什么用处。”在昭襄王看来,儒学太过理想主义,缺乏现实性,不是经国济世的学问,而儒生们普遍热衷空谈,对帝王没有什么实际帮助。

李斯向荀子学习治国理政之道,学业完成后就准备出山。作为楚国人李斯的首选本应是报效国家,他本可以请老师为自己写封推荐信,投效当时炙手可热的权臣春申君,但经过反复考虑,李斯没有这样做。他本能地感到楚国虽是大国,但缺乏自己施展的舞台。在战国七雄中,赵、魏、韩三国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新兴国家,齐国的王室血统曾经发生改变,田氏代替了吕氏,算得上是个半新的国家。而楚国非常古老,立国时间比秦襄公受周平王策封成为诸侯早得多,历史之悠久只有燕国堪与比肩。但是这个很老很大的国家,在李斯看来比较缺乏生气,很难找到个人发展的出路。

自春秋以来,楚国先后吞并了江汉之间许许多多小国,周天子策封的邓国、许国、英国、夔国、江国、六国、蓼国、唐国、顿子国、胡国、杞国、陈国、蔡国,这些数以十计的小国全被楚国吞到了肚子里,楚国吃成了个大胖子,再加上灭掉显赫一时的越国,并将前吴国的地盘尽纳囊中,楚国的国土最终扩展到大海边,成为战国七雄中体量最大的超级大国。李斯的出生地上蔡,就是古老蔡国的故地;秦末第一个揭旗起义的陈胜,很有可能是旧日陈国早已没落的王族后裔;著名的寓言《杞人忧天》所说的那个担心天塌下来的人,就是杞国人。楚国在中国南方一国独大,北方的中原国家很难插足这个南蛮国家的势力范围,楚国借此通过兼并战争使自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可惜的是,在春秋时代曾经做过霸主的楚国,到了战国时代七雄并立时,变得暮气日深。魏国的魏文侯、秦国的秦孝公和商鞅、韩国的韩昭侯和申不害、赵国的赵武灵王都对国家进行过重大改革,而楚国一向走自己的路,不喜欢跟在中原国家后面折腾。楚国唯一一次像样的改革是楚悼王时期吴起的改革。文武全才的吴起本来是魏国的政坛中坚,既会打仗又会治理国家,一生打过76次战役,有64次全胜,战功彪炳,做西河太守时将地方打理得井井有条,声望极高,与西河毗邻的秦国眼睁睁看着这块原属自己却被魏国夺去的土地,就是不敢与吴起较量,将地盘夺回来。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吴起能力超群,难免骄傲自大,他看到贵族田文做了丞相就不服气,非得跟对方比比功劳,这种棱角分明睥睨一切的性格自然容易得罪人。一代英主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缺乏父亲的识人之明,吴起被新任丞相公叔设局排挤,逐渐在魏武侯那里失宠。吴起察觉到风险,就跑到了楚国另谋发展。他的杰出才干使楚悼王立刻任命他为丞相,放手让他改革朝政。吴起大刀阔斧裁掉冗余官员,废除了王族成员的一些特权,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改善士兵待遇,提高军队战斗力。楚国重新振作起来后,南定百越,北并陈国、蔡国,进取精神使各国诸侯为之震惊。

吴起的改革使楚国再次强大,但却捅了马蜂窝。改革总是难免伤害既得利益群体,楚国的旧贵族恨死了吴起,等到楚悼王一死,甚至尸体尚未入殓,贵族们就迫不急待找吴起清算旧帐。由于事变突然,没有准备的吴起见势不好,就跑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他以为骚乱的人群即使想杀他,总不至于敢动楚王的万乘之躯吧,谁料那些贵族早已发狂,看到吴起趴在楚王尸体上依然不收手,万箭齐发将吴起射成了一个刺猬。楚悼王的儿子楚肃王看到贵族们如此猖狂,对死去的父王大大不敬,一继位就马上将这些贵族全部斩首灭族,受牵连的贵族达到70多家。吴起虽然不得善终,但好歹也让数以百计的人为他陪了葬。作为改革家,他的命运与秦国的商鞅有点相像,但是商鞅死后他创立的制度保留了下来,而吴起则是人亡政息,之后的楚国再没有愿意进行这种伤筋动骨改革的楚王了。

像千年老龟一样不愿动弹的楚国,积弊逐渐加深,颓势日益明显。大人可以欺负小孩,但普通人肯定打不过训练有素的拳手。楚国可以欺负小国,但与大国强国抗衡就有点力不从心,当遇上秦国这种组织严密运转高效的强大国家时,楚国的弱点就暴露出来。它虽然国土面积最大,但没有向心力,像一盘散沙,根本不能凝聚起与国力相称的力量,在与秦国的较量中丢掉了汉中,丢掉了巴蜀,丢掉了黔中和南郡,被迫迁都躲避秦国。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就发现,楚国士兵素质较差,容易临阵脱逃,不能打硬仗。秦昭襄王时期,白起仅凭一支几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