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雄主秦始皇> 第19章 绝代公子(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章 绝代公子(四)(1 / 2)

信陵君终于如愿以偿,带着8万精锐之师救赵国和亲人于水火。他原来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救难,不管输赢都要与强大的秦军拼死一战,至于侯羸所说的趁机建立像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信陵君原来是想都不敢想的。没想到命运是这样偏爱这位贵公子,在与秦军作战中常吃败仗的魏军,这次在信陵君的统领下奋勇进攻,竟然打得秦军在邯郸城下站不住脚,节节败退。等到春申君带领楚国大军赶到后,魏、楚、赵、韩多国联军对秦军形成压倒优势,多年来少有失败的秦军终于全面崩溃。信陵君没有见好就收而是力追穷寇,努力扩大战果,使一场解围战变成一场歼灭战,一个局部战役胜利变成一连串辉煌的胜利。秦军在长平之战前后辛苦取得的战果,经邯郸一战完全丢失,被迫放弃韩国的上党、赵国的太原甚至魏国的河东等多块地盘,秦军多年来的东进势头因为这一战大受挫折,从此直到昭襄王去世,秦军对东方六国尽管还有一些战役,但再没有大的攻势。邯郸之战成为赵奢的阙与之战、赵括的长平之战之后,影响赵国与秦国力量对比的第三次大战。在此之前从来没有统领过三军的信陵君,出手不凡一鸣惊人,一下子就为赵国打下了持续多年的安定局面。

当信陵君赶走秦军,班师返回赵国时,赵孝成王破格远迎,率平原君与文武大臣在国境上恭候这位英雄,赵国的大救星。孝成王亲自向信陵君鞠躬作辑,感激地说:“自古以来贤人辈出,说到遇强敌而不惧,见危难而出手,挽狂澜于不倒,没有人比得上公子您!”孝成王的感激不限于言辞,他私下里已经打算拿出赵国5座城池作为封地,重赏给信陵君。孝成王虽然错用赵括造成长平惨败,但是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有功必赏,之前上党郡归附,他大方回馈冯亭,这次信陵君立下大功,他更是不惜奉献国土以报答。

平原君见到小舅子后主动向前,为戎马装束风尘仆仆的信陵君解下他背上的箭袋,背在自己身上,然后策马前驱,为信陵君开道。在这个时候,平原君不但对信陵君满是感激之情,更是充满钦佩之意,不得不承认自己比不上他。

战国的四大公子,每一个都名噪一时,但是名声都是建立在士人的口碑上面,他们花得起钱供养大批宾客,不摆架子与他们交往,赢得了这些人的交口称赞。但是说到盛名之下的实际功业,那就见仁见智了。最早成名的齐国孟尝君这时已经去世,他做齐国丞相多年,能力当然很强,但是没有建立什么丰功伟业。他的几千门客中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只有一个冯谖算是个人才,善于为主人筹划自保之道,他为孟尝君营造“狡兔三窟”,使孟尝君在齐王那里失宠时仍有安身立命之地。至于其他门客,虽然颇有些鸡鸣狗盗之徒,但这些人只能在孟尝君出使秦国遭到软禁时,学学狗叫鸡啼,帮助孟尝君逃离秦国,要做大事是说不上的。平原君这次在秦军围城时出使楚国搬救兵,在几千门客中连要凑齐20个合格的随从都做不到,最后还是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才凑齐了人数。到了楚国,平原君费尽口舌也不能说服楚考烈王出兵,如果不是毛遂口才了得,气势逼人,镇住了楚王,平原君这次楚国之行恐怕会空手而归。毛遂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当面顶撞楚王,抓住楚国曾被秦国攻克国都焚烧祖庙陵墓的痛点,理直气壮强调楚国出兵事关荣誉,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楚国自己,硬是使楚王下不了台被迫答应出兵。不过,凡是被迫的总是低效的,楚考烈王在秦国做过十年人质,既对秦国有些好感又深知秦国的强大,不想与秦国真正翻脸,他指示楚军大张旗鼓造声势,小步慢走看风向。如果不是信陵君带头向秦军发起进攻,楚军是不是真愿意为赵国出头还很难说。春申君在四大公子中是出道最晚的,他得到春申君这个封号才不过四、五年,这次援赵只是名义上的楚军统帅,真正带兵指挥的是楚国大将景阳。只有信陵君才是亲自统军、主动进攻而且一战而胜,这份赫赫战功,其他三位公子难以望其项背。

在胜利光环照耀下的信陵君展现了他迷人的谦逊风度。为欢迎信陵君赵孝成王早已将邯郸的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以最高礼节请信陵君从王宫的西侧台阶上殿,但是信陵君坚决推辞,他把赵王恭请到西边台阶,自己则侧着身子面向赵王小心翼翼从东边台阶拾级而上,赵王每登上一级台阶信陵君才随后迈出步伐。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位赵国的大救星表现得如此谦逊,赢得了邯郸市民的齐声喝彩。

信陵君本来就很有公子风度,但是这次救赵所取得的成功超乎他的意料,一向谦逊的他也难免感到骄傲,尤其是当他听说赵王打算赏给他5座城池后,更是觉得自己功劳之大前无古人,得意之色溢于言表,毕竟他在魏国那么多年,还从未得到过这么丰厚的赏赐。幸亏他的一个宾客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告诫他不要得意忘形,他对赵国虽然有大功,但对魏国有大过,私自篡夺军权,不能算魏国的忠臣。信陵君猛然醒悟:他得到的荣耀是以不光彩手段换来的,还牺牲了他人。他击杀了魏国大将晋鄙,他的好友侯羸为他死去——信陵君已经听说侯羸果然一诺千金,在他离开魏国后用剑自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