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汉血丹心> 第九百零四章 金戈万里已随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百零四章 金戈万里已随风(1 / 2)

其实,并不只是皇帝忧心忡忡。自从西征军遇到困境的消息传回来之后,天下骚然,长安震动,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无论是对西征军怀有怎样信心的人,在详细的了解过事情的严重程度之后,便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这一次的危机,绝非从前可比。

劳师远征,孤军在外,这本来就是极其冒险的行为。一旦有不可预测的意外发生,轻者败军铩羽,重者全军覆没,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

这样的战争事例,在历史上举不胜举。许多强盛至极的帝国或者王朝,往往会因为这样的失败而大伤元气一蹶不振,更有许多因此而亡国。

殷鉴不远,前车之辙。许多有识之士,不免引颈西望,忧心如焚。他们虽然没有能力去帮忙,但在酒楼茶肆谈论起来,除了悲观的论调,也只能祷告上苍保佑了。

谁都知道,大汉军队战斗力之强悍,放眼天下少有对手。就算是再厉害的敌人,在他们面前也讨不了便宜去。然而,大多数人更听说过瘟疫的可怕。就算是没有经历过,可是那些史书和传说中的记载,已经足以令人胆颤心惊了。

远离故国的西征军,到底有多大把握度过这次危机,最近成为长安民众激烈争辩的话题。为此而拔剑相斗者,不在少数。这给长安府衙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长安令和巡城御史对此极为恼火,严厉惩罚了几次,局势才稍微平静一些。

这样的动荡,发生在天下很多郡县间。毕竟,大汉帝国发动的西征,根本目的是为了国家利益的需要,更是为了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这件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如果真的因此而一败涂地的话,那无疑是一场灾难。

这次参加西征的军队,都是挑选的大汉王朝最精锐将士。如果连他们也会战败,那么对于军心的打击,将会是致命的。更何况,亲自发动这场战争的人,是元召,那个对整个天下都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生死和安危,将会严重影响到汉王朝社稷的稳定。

有鉴于此,一些不利于舆论传播的消息,被朝廷各有司发布了严厉的命令,明令不许捕风捉影夸大其词。如果有因此而造成混乱的,将会被关入大牢,接受相应的惩罚。

自从新皇帝登基三四年时间以来,随着律法的健全和各项制度的建立,民间对大汉律法制度的认识更加深刻。现在朝廷方面突然发布这样的命令,随意以言论治罪,无疑是极其不合时宜的。说的严重点,是一种倒行逆施的行为。

但,经御史大夫大人亲自签署颁布的这项临时法令,竟然并没有听到太多的抗议之声。不仅朝廷上下所有大小官员三缄其口,就连长安皇家学院这样最重视制度实行的所在,也没有人站出来说话。甚至传说,那位德高望重的董仲舒老先生,看完学生们带来的这道特殊命令后,他只是放在案上,低垂眼睑叹了口气,却什么话都没有说。

所有人都明白,这项公然违背大汉王朝“自由,平等”新

律法精神的法令,能够得到畅通无阻的实行,仅仅只是因为关系到那个天下所望的人物而已。在这样的危机时刻,无论是对他抱有怎样认识的人,出奇的形成了一致的默契。

“但使元公无恙归来一切代价都能接受!”

这是士林中人和读书人所说的话。

“家中已经设下香案,日夜为公祈祷平安!”

这是民间和寻常市井人家相互之间谈论起来时,唯一所能做到的。

而在许多朝廷官员心里,对于这件事的应对,就要复杂得多。

如果说前些时候汉军在西域作战一系列的重大胜利,让朝廷上下都欢欣鼓舞,以为西方大陆已经唾手可得,即将成为囊中之物的话。那这次的严重危机,却又让大多数人感觉到大汉王朝或许将陷入一场难以自拔的泥潭中,进退两难。

不是没有人设想过,十三万最精锐的大汉军队,一旦全军覆没,那会是一种怎样的灾难性后果。波斯帝国作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他们势必会积蓄力量,卷土重来。而谁又敢保证,大汉帝国以武力慑服的西南夷、东越南越、海外诸岛以及草原上的匈奴人,他们不趁机再起异心呢?!

而除了这些大局方面的忧心考虑,在留守长安的东方朔、司马相如等人心中,他们对于元召的安全,却更加担心。

今日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究竟付出了多少艰辛。他们亲身参与的这些人,比其他人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对于元召在这里面所起的作用和他的不可或缺,更是有着清醒的认识。

如果局面真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以付出西征军重大伤亡的代价,换得元召平安无恙的回来。那也是值得的!这不仅是他们的想法,相信皇帝陛下的心中,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样的后果。

尤其令这些朝廷大臣们忧虑的是,皇帝陛下的身体年纪轻轻的就出现了一些不太好的征兆。虽然宫廷之中对这方面的消息绝对保密。但朝臣们既不是傻子也不是聋子,通过自己的观察,自然会有一个明智的判断。

而且最主要的是,皇帝陛下至今没有子嗣。这是一个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