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兼职风水师> 第232章 典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2章 典故(1 / 2)

王东旭正色道:“当年范仲淹告老回到苏(su)州,想在城里买一块土地,造一所房子,以便养老终身。苏(su)州老百姓都知道范仲淹是个好官,希望他住在苏(su)州城里,为大家办点好事。因此,不少风水师都在为他踏勘地形,物色地方。有一天,一个风水师找上门来了,说自己是苏(su)州城里的风水先生,特意向范仲淹介绍一块风水宝地。

范仲淹就问了:‘不知道这块风水宝地在哪?’

这个风水师就说了:‘沧浪亭西边的那块荒丘。苏(su)州城是龙穴宝地,卧龙街(现在的人民路)笔笔直直,是龙身;街上砌的石块,是龙的鳞片;北寺塔高高矗立,是龙的尾巴;那龙的头呢,就是那块荒丘。大人买下这块宝地,兴建住宅,一则可以镇住龙头,二则将来子孙会科甲不断。’

正在这时,苏(su)州府开考解试,考生成绩平常。范仲淹想,成绩不佳,恐怕同缺乏名儒指点有关。他不禁想起了孔子办学,决定在苏(su)州创办一所府学,府学办在哪里好呢?范仲淹决定造在那个风水师说的那块‘龙头’上。范仲淹一面筹集资金,一面叫人设计,在荒丘上建造府学。动工那天,风水师兴冲冲地来到工地上,见了范仲淹,高兴地说:‘范相公,是贵府动工了吧?’

范仲淹说:‘不,不是造私宅,是造府学。’

风水师听了,急了:‘这可是一块风水宝地哪!造个私宅,你子孙可以万世昌盛呀!’

范仲淹说了:‘我一家的子孙昌盛有何用?倒不如叫大家的子孙昌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su)州没有府学,读书人没有深造的地方,考不中进士、状元呀。’

就是这样,一年后府学造好了,面阔七间,红柱粉墙琉璃瓦,十分宏伟。范仲淹不仅自己在府学讲学,还请来了社会名儒,向学生传经授道。从此,苏(su)州地方的读书空气越来越盛,考取进士、状元的也越来越多。不仅日后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也是一代名相,范家子孙也很厉害,几乎每一代人都有在朝廷里面做官的。直到今日,苏(su)州城的读书风气还是很盛,文人辈出。自从范仲淹之后,人们一说起江南才子,立马就想到苏(su)州城了。后来到了明朝,很有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也都是苏(su)州府人。”

曾老听了,感慨良多:“果然是一代名相啊,能为了一城百姓,放弃了一块风水宝地。要是换了我,我是没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的。”

“所以范仲淹才能被后人敬仰啊!”唐晨也感慨良多。

钱老笑道:“那你们又知不知道范仲淹葬母的故事?”

“哦,这里面也有典故?”曾老又是一愣。

钱老点了点头,认真地说道:“没错!话说当年范仲淹的母亲去世后,想要找一块墓地。按当时习俗,他与一名风水先生同去选墓地。

这位风水先生很敬佩范仲淹的为人,就先指一处风水宝地对他说,‘此为风水宝地,后世当出贵人’。范仲淹摇了摇头,说:‘我于国无功,于民无德,不配拥有这块风水宝地。’

风水先生点了很多地,范仲淹都不满意。最后,风水先生没辙了,只能指着一处地方说:‘此为万箭穿心的绝地,葬此地者后世子孙不过两世而断,而且穷困潦倒’。

范仲淹听后,对手下人说:‘我既知这里是绝地,又岂能让他人葬此地而绝后,并且穷困一生呢?就将我母亲葬在此地吧!’

谁知范仲淹的善念动天,范母下葬之日忽然风雨大作,风雨过后,大家发现范母墓风水居然大变,风水先生说墓地格局已经由原来的万箭穿心变成了万笏朝天。

就这样,范家的后辈此后也极为发达,传到了数十代的子孙,直到现在,已经是八百多年了。现在苏(su)州的范坟一带,仍然有多数范氏的后人,并且还时常出优秀的分子。范家历经八百年不衰,就是积德积得厚,能够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别人去享受,这个福报大!所以很多大师都赞叹,能将书香门第延续至今的,孔夫子之后就是范仲淹了。

范仲淹的子子孙孙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这是他培育‘百世之德’,才有百世的子孙保之。中国文人世家第一个是孔夫子,第二个是范仲淹。范仲淹的所作所为,确实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了。最难能可贵的是,范仲淹最终对自己没什么积蓄,子孙反而得到很大的发达。”

陈老点了点头:“虽然我知道这个典故,但每次听完,都有不同的感受。”

曾老连忙问道:“能说说看吗?”

“说说肯定没问题,但这只是说说我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对的。”陈老笑道,“我认为,风水之术,说白了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但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理解‘天人合一’的呢?”

钱老和王东旭听了这话,全是一愣。

说实话,他们从业了这么久,还真的没想过这个问题。他们的师父就是教他们怎么运用风水而已,至于如何达到这个“天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