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走进唐朝> 第一百四十二章现代金融体系(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四十二章现代金融体系(一)(1 / 2)

慕容弘振还答应了李景,只要第一笔生意能做成,马上回草原帮李烨收购羊毛和毛皮,当然这一切是有前提的。

自从十天前李烨跟着崔信仁去了一趟盐场,便没有了崔信仁的消息,主要还是李烨没有时间去了解,盐场的技术早在临河村已经成熟,生产出盐是早晚的事情。但是李烨现在着急了,马上就要给慕容弘振供应八百五石的粗盐,如果没有会影响很大,不利于今后与慕容弘振的合作。

第二天,李烨带着张天成早早的来到位于新城东边西崖坡的盐场,近一平方公里的海岸边,密密麻麻的排列着大大小小无数个盐池,有的盐场里还盛满了海水,有的盐场里已经开始出现了洁白的晶体。

李烨找到正在盐场上忙碌的崔信仁,询问现在盐场的情况和产量。崔信仁告诉李烨,盐场刚刚开始运行不久,加上还没有到产盐的高峰季节,现在盐场每天可以生产三十到五十石粗盐,仓库中已经存放了进三百石的粗盐。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手,精盐加工还没有正式开始,仓库里只有不到二十石的精盐,现在新城每天吃的都是精盐。

按崔信仁的讲法,五天以后,李烨最多可以从新城盐场拿走五百石的粗盐,剩余的粗盐只能从临河村那里先调用了。从临河村到新城往返最快需要六天,时间上应该可以来的及。现在考虑的是临河村的盐场是不是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将临河村秘密盐场搬迁到新城,新城的盐产量还可以提高一两倍。

五天后,李烨准备亲自去一趟安东都护府大行城,在此之前李烨需要处理好新城的事情。现在新城窑场、木工厂、船厂和铁匠坊的事情,基本上已经不用李烨操心了,开荒的事情一直以来都是王县丞负责的,临河村的盐场还是搬迁到新城比较放心,毕竟在临河村偷偷摸摸的不是长久之计。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发展新城商业的问题,需要李烨提前做出安排。

想把新城的商业做起来就要涉及到钱,李烨出钱支持手艺人将商店开起来,但是新城中的饥民并没有收入来源,如何刺激消费呢?光有商店没有客户一切都是幻像,培养客户的消费能力也需要钱,李烨不能直接把自己的送给饥民,到时还是不能刺激消费。现在新城内大部分人都是为了一日三餐免费为李烨在工作,李烨需要改变这种干活不付钱的工作模式。

李烨想从新城窑场、木工厂、船厂和铁匠坊等几个手工业作坊做试点,进行新城内部经济改革:第一步、新城内所有的工厂、作坊都要与李烨脱钩,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李烨只作为股东存在,产品短时间内有李烨统一安排发放,以后逐步推行市场化的原则,自己生产自己销售自负盈亏,这一步李烨已经在做。

第二步、准备建立新城自己的货币体系,首先建立新城内部银行,发行新城货币,新城内部的商业活动的结算都以新货币为标准。

第三步、按照每个工人每天劳动量的大小给予一定的报酬,报酬中扣除工厂提供各项免费的服务部分,比如吃饭、衣服和住房的费用,剩余的用货币形式发放。这样做可以提高工人工作的积极性,虽然现在还没有发现有工人偷懒,但是长时间以后必然会产生消极怠工的现象,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也是人性对财富的渴求。

第四步、在新城内产生一定商业基础后,工人的各项生活需求都可以在市场得到满足的时候,彻底取消大工厂小社会的生产模式。工人的劳动所得全部以货币形式发放,工厂只负责生产活动,工人的各项需求由新城内的商业活动提供。

李烨想建立新城自己货币的想法已经由来已久,商业活动的表现形式是货币与服务的交换,唐代货币主要是铜钱和绢帛,在大宗交易中采用金银贵重金属货币。铜钱存在体积大重量重的特点,携带十分不便,试想一下一个人背着几十斤铜钱交换商品是什么感觉。绢帛通用性就更差了,不易携带不易保存,而且市场价格随时变化,属于易货交易的范畴。

唐代时期金银不属于流通货币,价值也无法衡量,就是到了明清时期,金银的成色价值都需要用专业人士的眼睛来衡量,十分的不方便。李烨的想法是在新城内部建立一个以银本位的货币体系,黄金作为储备货币的一种,纸币作为小额货币的形式存在,大额货币以银元为主,铜钱彻底丧失流通功能。

建立以银本位的货币体系需要大量的银两,无论是锻造银元还是铸造银元,李烨现在都没有这个能力。制造纸币需要特殊的纸张,普通的纸张无法满足日常的使用,现在新城内连普通纸张还没有制造出来,特殊纸张更是遥遥无期。

不过,李烨想到了一个临时性替代办法,使用普通纸张加盖印章的方法暂时使用一段时间,等新的纸质货币出现以后,再进行替换,这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纸质货币的面额从一文到一千文不等,分别为一文、五文、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五百文和一千文七种面值,这些纸质货币都可以兑换成铜钱,但是不能在新城内部使用铜钱,所有的商品交换必须使用纸质货币进行。

李烨这样做消除了别人害怕纸质货币贬值的风险,自由兑换纸质货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