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妆诗”准备了一堆,没有一首是李烨自己写的,这种东西想剽窃都难,还是找人带笔比较容易,吟诵了这么多的“催妆诗”,就只有一个意思:天儿不早啦,新娘子你状画得差不多就行啦,我们接下来还有许多正事要办呢,比如洞房花烛夜等等,赶紧出来跟我回家吧。
新郎这是上门求亲,不能动粗,只能好言相求当红脸儿。不过这时候李烨从家里带来的那百十来口子壮汉,就可以当白脸儿了,跟在新郎后面呐喊鼓噪助威:“新妇子,催出来!新妇子,催出来!新妇子,催出来!新妇子,催出来!新妇子,催出来!……”。
这边是唐僧念经似的念诗,那边是噪音污染,什么时候娘家人受不了了,行,新妇小娘子咱出去算啦,反正后面还有得是折磨新郎的机会。
姑嫂侍娘婢女扶持围绕着,拥了乌琦梦走出闺房。送去跟新郎见面?——美死他!新妇就算出室登堂了,乌家也会在堂上张挂一重重屏风帐帘行障,帐内地面上放一具马鞍。乌琦梦被扶持着坐到马鞍上,面南背北,就算瞪大了眼睛往外看,也只能影影绰绰地看到帐外有个胖大魁梧的身影打磨转圈,正准备行“奠雁礼”。
“奠雁礼”,是唐朝结婚亲迎礼中的核心部分(大雁说了:核心你头!核心你妹!),具体流程是:李烨拿过自己一行人从家里带来的大雁,在帐幕那边运运气,发一声喊,把雁隔着行障掷过来。乌家这边,多上几个人,眼疾手快地接住大雁,抖开一幅红罗裹住,再用五色丝锦缠住雁嘴,不让它呱呱乱叫。等到婚礼结束,新郎家的人会拿东西来“赎”走这只雁,把它放生哒。
扔完了雁,下一步干啥呢?恭喜您,猜对了!李烨那边要——又要——吟诗……。这次是请求把分隔开新婚夫妇的行障撤掉,李烨要进去见见新娘子乌琦梦:“夜久更阑月欲斜,绣障玲珑掩绮罗。为报侍娘浑擎却,从他驸马见青娥”,(新郎自称“驸马”是吹牛的,这也是“摄盛”允许的,把女方的身份抬高到公主地位上,不过乌琦梦的地位本来就不低,算起来也不算什么)。
要是还没有动静,还不撤障?继续催:“锦障重重掩,罗衣对对香。为言侍娘道,去却有何妨?”,喵的再不撤老子要自己动手了……。
出面撤障的,是一对特意找来的童男童女。李烨进帐以后,接过一只雁,以卑位面向北跪在新娘乌琦梦面前(新娘您这时候是面南坐在马鞍上的),把大雁放在乌琦梦身前。这时候李烨才算第一次见到乌琦梦的长相,至于乌琦梦已经见过李烨两次,不过一般情况下,新郎和新娘是第一次见面,要是这时候看见对方的样子要呕吐三升的话,什么悔婚都已经晚了,想拔腿走路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反正不管怎么说,这时候悔婚是不可能了,只有捏着鼻子先忍下来。奠雁礼行完,新婚夫妻辞拜女方父母,父母照例要嘱咐几句。老丈人乌辰说道:“戒之敬之,宫室无违命!”,岳母高氏也说:“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大致的意思都是教导乌琦梦这个做媳妇的,到夫家以后要小心顺从,收敛脾气,老实听话,这些都是场面话,千万不要当真。
其实在李烨亲迎前,乌辰和高氏就已经多次叮嘱过这些了,叮嘱的具体内容,有一篇《崔氏夫人训女文》,概括得很仔细:“……教汝前头行妇礼,但依吾语莫相违。好事恶事如不见,莫作本意在家时。在家作女惯娇怜,今作他妇信前缘。欲语三思然后出,第一少语莫多言。路上逢人须敛手,尊卑回避莫挡前。外言莫向家中说,家语莫向外人传。姑章(嫜)共语低声应,小郎共语亦如然。早朝堂上起居了,诸房伯叔并通传。妯娌相看若鱼水,男女彼此共恩怜;上和下睦同钦敬,莫作二意有慵偏。夫婿醉来含笑问,迎前扶持送安眠;莫向人前相辱骂,醒后定是不和颜。若能一一依吾语,何得翁婆不爱怜。故留此法相教示,千秋万古共流传”。
这些话,说到没说到是做父母的责任,做到没做到就看乌琦梦的性子了,唐代不乏彪悍强硬的女子,河东狮吼在唐代也很盛行。
父母拜了,家庙辞了,乌琦梦这个新娘子终于要登上婚车去往夫家了。上车之前,陪乌琦梦同去的姑嫂侍娘傧相们突然一阵忙乱,相互问:“娘子的蔽膝呢?哪去了?谁准备了?不会都忘了吧?不会吧不会吧……”。
李烨不知道蔽膝是什么,听得发晕,问一句“蔽膝又是啥?”,马上就有人回答李烨:“就是蒙在乌琦梦头上,防止路上被外人看到容颜的那块大方布巾嘛!”。
昏倒,原来是红盖头啊……咦咦,不对呀,这婚礼都进行到一半了,新娘的脸也被新郎看了个溜够了,怎么才想起“红盖头”这东西来?不是应该一开始就给乌琦梦蒙上,等拜完堂喝完交杯酒才让新郎挑开看脸吗?
现在是唐朝,可以说就没有“红盖头”这东西,新娘在婚礼的前半段,在自己家里,基本上是不蒙面的。那块可能是任何颜色的“蔽膝”,只在登上婚车出门前,才给蒙上,用意也是为了不让外人看脸,而不是防着自己丈夫。这玩意并不合古礼,大约在南北朝的时候才兴起来,所以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