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烨不是不想学李克用,而是担心战乱一起,登州、莱州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和平繁荣环境将不复存在,更不想因为自己的一时之利毁掉登州、莱州的经济和农业。
敬翔见李烨有所犹豫,急道:“郡王殿下,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牺牲一点登州、莱州的利益,换来的是整个平卢藩镇,现在不下决心就晚了。如今登州、莱州已经被宋威掌握,如果再不反击的话,郡王殿下将无立锥之地”。
敬翔更像一个政治家,只看重结果不重视过程,至于李烨控制平卢藩镇要死多少人,这根本不是敬翔需要考虑的事情。
可是李烨却不行,李烨需要考虑自己在制订政策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受到影响,有多少人会因此无家可归,甚至是因此丧命。李烨犹豫了一下道:“通知张天成、鲁鹏,还有沂州山寨中的起义军,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发动起义。通知他们把军队中的护卫暂时隐蔽起来,秘密组建一支起义军,先占领山头,或躲藏在山林、湖泊之中,不要轻易与官军对抗,什么事情等某从渤海国回来再说”。
虽然李烨最后没有采纳敬翔的意见,不过还是部分采纳了敬翔的意见,先在登州、莱州、沂州等地秘密组建起义军,等到局势已经不受控制的时候再发动起义。只是李烨万万没有料到,登州、莱州的局势远比李烨想像的严峻的话,不到半年的时间,李烨组建的起义军还没有发动起义,登州、莱州等许多地方已经自行爆发了起义。
最后,等到李烨返回辽东半岛的时候,整个平卢藩镇已经不受控制了,朝廷不得不出面请李烨安抚这些起义军,当然这已经是一年多以后的事情了。
敬翔的到来既让李烨高兴,又让李烨懊恼,高兴的是身边多了一个谋士,敬翔已经完全投靠了李烨。懊恼的是敬翔带回来的消息,没有想到朝廷根本不顾当前中原混乱的局面,还一味的压榨百姓,这才是唐朝廷最后覆灭的原因所在。
虽然李烨现在还不了解王伦宏和崔伟昌,但是可以想到这两个人来登州的目的,登州这几年已经成为唐末最后几块乐土之一,百姓已经从饥饿和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生活稳定安居乐业。这时候不是摘桃子的时候,而是应该想着这么样把其他的地方也变成登州,想着怎么样平息起义军,让百姓回到自己的土地上。
敬翔跟随李烨一起前往渤海国,李烨把从高健弘那里打听到的消息告诉了敬翔,同时在渤海国的密探也源源不断的送来消息。从种种迹象表明,渤海国内部对李烨这次返回渤海国抱有很大的敌意,这种敌意主要来至窦家,同时也有对李烨这个外人的担忧。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不欢迎李烨的到来,至少以皇太后为代表的高家,非常希望看见一个强势的李烨出现,这一方面是自己和平衡的需要,同时也是遏制以窦家为首的外戚需要。
在看到渤海国内部不稳时,敬翔好像比李烨更加激动和兴奋:“郡王殿下,这可是天赐良机,如今以皇太后为首的后党,权势日渐衰微。虽然渤海国国王大玄锡支持外戚窦家,但是窦家在渤海国徇私舞弊、排除异己、独断朝纲,已经弄得人人自危、民怨沸腾,正是郡王殿下大展宏图的好时机”。
敬翔辞官到辽东半岛,虽然李烨只是一个名义上的郡王,但是却可以任命自己的内官,敬翔很自然的成为了李烨的第一任内史,相当于李烨手下的丞相,只不过权力陷于辽东半岛之内。按说李烨这个郡王府中的官员需要渤海国的任命,但是李烨却是辽东半岛的实际统治者,所谓的郡王府中的官员根本不可能是出于渤海国之手。
“敬兄,你看这封情报”,李烨把王保康和李思安的信递给敬翔道:“李燕现在就在皇太后的手中,现在看来两年前就是皇太后绑架了李燕,当时绑架的人只看见了项链,误认为李燕是渤海国皇族之人,后来发现某才是皇太后的外孙。可是皇太后知道这件事情后,并没有马上声张,而是静静的在一旁看着某和窦家在辽东半岛上厮杀,直到某的势力足以对抗窦家后,才将这件事情公布于众,就是利用某到渤海国后继续与窦家对抗”。
敬翔不以为然的一笑道:“郡王殿下不是一直说,被别人利用是一种好事情,因为自己还有被利用的价值,只要不是被别人当成枪使就可以了。某也觉得皇太后虽然在利用郡王殿下,难道郡王殿下不是也在利用皇太后吗?只是到了最后,才会知道到底是谁利用了谁”。
“如今郡王殿下名分未定,虽然被皇太后利用,但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郡王殿下在渤海国站稳脚跟,取得了皇太后的信任,帮助皇太后对抗窦家,到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郡王殿下的身份,对渤海国加以渗透,拉拢渤海国的官员培植自己的势力,从而控制整个渤海国”
李烨现在发觉敬翔就是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分子,看见渤海国内部不稳,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利用渤海国内部矛盾,分化瓦解渤海国,从而达到控制占领渤海国的目的。不过李烨觉得敬翔还是异想天开了,现在要吞并渤海国,无异于蛇吞象,不知道李烨吃不吃得下,不要自己没有吞下渤海国,反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