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率军进驻小沛,卢中郎则是大军而回,来时朝廷大军走的是兖州,归去却是选择了冀州。此乃公瑾和中郎详商的结果,曹操退军之后袁绍还在兴风作浪,倘若对之不理不睬反而显得朝廷区别对待了,因此卢中郎手中虽然只剩下麯义的先登军和方悦的两营士卒但还是选择了穿冀州而过,二人都相信以眼前的形势,袁绍也不敢主动对卢植发动攻击。
分析是分析,把握归把握,但两万多人马要从敌军势力范围之中穿越对主帅和将领的勇气也是很大的考验。而并州军从来就不缺乏胆量,无论是先登军统领麯义还是太原营统领方悦都没有提出任何的异议,他们只是针对种种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了周祥的准备。与此同时肖毅在接到消息之后幽州各部也开始行动起来,典韦的虎卫军,单经的燕云军以及徐晃的龙骧军云集安县一带,恒之的目的就是展示自己的肌肉警告袁绍不要轻举妄动。
今天周瑜接到的就是有关卢中郎回军的情报,听着听着公瑾不禁是微微一笑,却原来卢植老当益壮,远征军返回之时不但离着袁绍的主力很近,中郎更是派人请袁本初前来一叙,大有一副不罢休的架势。后者自然没有前来相会,而迫于那种压力,冀州军劫掠徐州的举动也渐渐停止下来,中郎大军在齐国停留了三日之后方才启程北归,卢植不忘给袁绍写了一封亲笔信!当大队人马将要出齐国边界之时更有将近三千的当日黄巾溃兵前来投奔。
对此中郎是欣然接受,原本作为大汉名士他对黄巾是有着一些鄙夷的,不过自从讨伐黄巾开始肖毅不光打仗厉害,抓俘虏也极有一套,关键在于经过他的调理原本乌合之众也能变成精锐。对此三大中郎无不佩服,因为他们自问并做不到这一点,大汉战将之中能做到的也是少之又少。这不关乎能力问题,完全是角度问题,肖毅心中根本没有门户之见。
翻开原来的历史,最能利用黄巾降卒便是曹操,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在肖毅眼中,曹孟德就是一个素性洒脱不拘一格之人,他只求目的不问手段!既有求贤令不顾当时的人才制度,也有徐州那样可怕的杀戮!且极能收拢人心。在此处他的后继者曹丕亦有相同之处,为了纪念一个友人,他可以和大臣在墓前学驴叫,以皇帝之尊为此事倒也空前绝后。
而比起曹操肖毅还要更胜一筹,他的待人会让别人自然的生出亲近之感,否则似管亥张燕等人怎会如此死心塌地?白帆更是宁愿奔波千里也要前往投之,黄巾士卒的确畏惧肖郎如虎,但同时对之也极为信任,这种矛盾很奇怪,也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徐州一战袁绍可谓得到了最大的利益,既有钱财也有人才部属,卢植和周瑜看的没错,袁本初的确不敢在此时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付朝廷的远征军,但身为一方诸侯他的脸面还是要顾及的。让两万多人如此慢吞吞的回到幽州,很容易让人生起肖毅视他为无物的感觉。因此在一众谋臣的建议之下,颜良,文丑,高览,淳于琼,冀州军猛将尽出主力云集,袁绍要做出一种态势,一来“送”卢植早早回军,二来也要试探一下肖毅对此的态度。
当日袁绍曹操二人商定徐州之事,就算定了肖毅不敢大军前来全力干涉,肖恒之让卢中郎为将代表朝廷出征不可谓不漂亮,但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判断的正确。如今得到利益的冀州军也想看看肖毅在这般情况下会有如何应对,他的底限又到底在何处?
汉末之时也许还没有心理战这个概念,但攻心之法却是被无数次运用的。袁绍知道自己今后和肖毅必有一战,但多半不会在眼前,那么有限度的试探一番就是备战的最佳方法,而一旦肖恒之在此示弱,那么他多年营造起来的百战百胜的形象多少会受到影响。再言独自承担了大部战役的曹操损失颇重,为了二人之间的关系冀州军也必须做些什么,这也都是日后再行商谈的基础,于是乎现在的冀州就出现了这么一种微妙的局势。
卢植身经百战,麯义方悦都是善战之将,他们并未表现出任何的慌乱。而此时在冀州安县府衙之中,并州军战将亦是济济一堂,虎卫军统领威东将军典韦,龙骧军统领威西将军徐晃,燕云军统领镇远将军单经,白马营统领威南将军严纲都已经来到了前线,并州军对袁绍的举动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反应,肖毅对此也是一如既往展现了强硬的态势。
当然强硬也是必然的选择,不那么做就不是天下人心中的冠军侯了。倘若现在让恒之回看自己穿越汉末的经历,他的确没有很好的掩盖自己的锋芒,导致眼下虽然强大却要面临汉末双雄的联手之势力!可对一个后世的青年来说,他要是像现在一般懂得隐忍和韬光养晦就不正常了,天才也代表不了人情世故!既然到了这一步他也只能见招拆招。
帅帐之中恶来典韦居首而坐,以幽州这些大将而言,论将才在肖毅心中当以徐晃徐公明为最,但与典韦,严纲,单经等人相比,公明的资历还是浅了一些。斟酌再三恒之还是选择了公义为主将,虽说下达给各军的任务都十分明确,但临阵指挥必须有人说了算,典韦的资历没有任何的问题,他和肖毅的关系更能保证这一点,当然如今的公义已然绝非当年的鲁莽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