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9年,咸阳街头出现了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很多人都站在街头读书,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秦国正在举办读书周?还是秦国人民变得爱学习了?这个新闻很快就传开了,人们茶余饭后都在说这件事,秦人从来没有对读书这么上心,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这本书出的稀奇,身价特别高,一个字值千金!人们都知道千金有多珍贵,可从来没听说过,一本书的字有这么珍贵,这本书的确不简单!
这本书是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的,集成册后命名为《吕氏春秋》,经过吕不韦门下一大批一流学者的反复审阅,终于要“出版”了,刚刚抄写出来几份,就拿出来让大家一块鉴赏,还贴出告示悬赏,凡是能够改动书中一字的人,赏赐千金。
这个消息一放出来,但凡是认识字的人都来了,挤破头皮要找出这本书的纰漏,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每天都挤在书摊前争着抢着看书,看到热心的读者们争的面红耳赤,吕不韦开心的笑了,3000多个门客也开心的笑了。
这本书本来是吕氏集团的副产品,开始是作为内部刊物发行的,某个门客灵光一闪把自己的想法写了下来,然后发表在这本刊物上跟大家分享一下,相互交流一下看法。这本杂志的内容五法八门什么都有,最大的要求是一定要突出新意,要让读者们的灵光也闪一下,引起内心的共鸣。
门客们在这里畅所欲言,学术氛围挺活跃,门客们的好文章不断涌现,新想法新思想都出来了。吕不韦闲暇之余也翻阅这本刊物,后来发现几篇文章写的不错,激起了内心的浪潮,他的灵光也闪了起来,二者一闪就不灭了。
吕不韦想到圣人的一生有三立:立功、立德、立言,这不就是鞭策自己励志人生的一个标尺吗?他在秦国立了大功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他从一个家财千金的商人成为秦国国相,这样的德(得)还不够茂盛吗?
他想到这里,感觉自己离圣人也不远了,就剩下“立言”没有完成,这实在是个遗憾!吕不韦从年轻时就开始经商,不曾仔细的读书研究学问,现在要像个大学问家那样下笔千言,真要急出一头汗来,该怎么办呢?
有钱有势要实现个愿望,真不是什么难事!一个人做学问是枯燥不堪的事情,除非有真才实学,而且能下得了大决心,才能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佳作。如果不是真心发愤著书,或者仅仅是创作快餐或厕纸书籍,对一个真正的学者而言,那纯粹是折磨人的事儿!
吕不韦收拾国家一摊子事还行,但要静下心来写书就犯难了,但是他有超级智囊团啊,用3000门客的才能和智慧完成一个人的心愿,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这就像往火堆上添干柴一样,一定能越烧越旺!
于是吕不韦自己担任总编,又从3000门客中选择一流学者,成立了顶级门客编委会。他让所有门客集思广益发散思维,不限题材不命题,不搞意识形态压制,不打压异端,有什么新想法就写出来,然后把稿件都投到这个编委会。
这些门客多半来自东方世界,也有来自秦国的门客,个个都是了不得的文士。他们思考的问题,就是当时华夏文化圈的发展问题,比道、儒之流的那些已经脱离时代的经典之作,有着更强的生命力,因为他是从鲜活的现实生活中发展出来的。
这些人的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像是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鲜鱼一样,可以做一锅鲜美的鱼肉汤,让人胃口大开;而儒道之流与时代脱节的作品,就像是腌制的过期咸鱼,要切成块胡乱搅拌几下,捏着鼻子吞下去,咀嚼几下齁死个人了!
在此期间稿件雪花般的飞来,在吕不韦的主持下,编委会人员加班加点的研究这些文章,经过多次增删校订,终于出现了第一个样本。这真是一个特别的时刻,这本书就像一个刚刚诞下的婴儿一样,让人怜爱不已。
吕不韦是一个商人,善于利用别人的劳动干自己的事情,这就是一个例子。这些门客们呕心沥血创作的作品,署名为《吕氏春秋》,这样吕不韦不仅有骄人的事功,在文事上也有了值得炫耀的成就。
他要把这部书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它的知名度,并借此抬高自己在诸侯中的位置。吕不韦就是这么会算计,当然他也不会亏待这批门客。这本书写好的当天,他给门客们一人一份红包,吩咐伙房改善伙食加餐,让大家开怀痛饮,吃好喝好!
吕不韦善于包装商品,他对自己的产品很自信,因为这部书反复修订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冠绝当时。他也反复阅览过,而且盛赞这部书,包含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道理,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奇书。(当然这也可能是做广告!)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可以理解!但是这本书要经得起检验,就要看后来人怎么看了!后来学者评论是相当公允的,比如司马迁说“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虽然在意思上就是把吕老头的话重复了一遍,但是这样的评价应该是发自肺腑的,毕竟写了《史记》的司马迁不至于扯这个谎,这说明《吕氏春秋》足以引起学者共鸣,它的确是一本奇书!
这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