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华军和八路军的饮食,说起来还真是可怜。
美国军方的营养学家,针对中国人的体质,曾经制定了一份最低标准的饮食单给总司令蒋氏。蒋氏看到以后只能苦笑一声,这个标准是绝对办不到的,甚至连标准的一半也不太可能办到。
华军的主食为一顿三两米饭,米也不是大米,能找到什么米就是什么米。一顿三两米,一天不就是三顿九两米,其实也差不多够了。
但是计算士兵作战期间的口粮,包括主食和副食消耗每天不能少于一点五公斤,不然绝对是无法保持正常体力的。一天三顿九两米,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一点五公斤的水平。
况且华军在抗战期间,根本没有一天三顿饭,只有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第五军以及后方黄埔军校最受重视的学员,一天才能吃三顿饭。其中第五军学员吃三顿饭,居然还是蒋氏亲自下手令要求执行,真的是让人感到心酸
华军士兵正常每天吃两顿饭,上午、下午各一顿,也就是说一天仅仅吃到六两米饭。
吃饭时候他们把自己携带的米倒入了伙夫的大锅中,如果米没有杵好,还必须提前自己去杵,这一杵就又要减少一成的米粮。如果是杵好的米,都是由农民自己手工搞的,还有一些黑心商人在里面使坏,米里面往往有不少的石子沙土之类,也没有时间搞干净了。吃饭的时候必须很小心,因为不注意就会把牙齿崩坏。
一天六两米饭,对于一般城市的上班族白领来说,也许足够了,但是华军副食基本上是零,菜里面完全没有油水,这点主食也就远远不够了。
华军中央军士兵蜂拥盛饭,新兵挤进去的时候已经是空饭盆了。因为饭肯定是不够的,盛饭时候往往大家都去抢,慢一步也就没有了。
平时的副食就是伙夫就地能够买到的蔬菜,有青菜就吃青菜,有白菜就吃白菜,有萝卜就吃萝卜,如果真的什么都买不到就用咸菜熬一锅汤,大家凑合着吃,如果连咸菜都没有,那就只能一碗白饭了。
这些蔬菜的特点是根本没有一点油腥,因为伙夫根本没有任何的食用油。偶尔能够搞到一小块猪油,也只能在炒菜时候在锅里面擦上一圈。
这种清水煮蔬菜,按照今天标准就是减肥食物,正常人是很难下咽的。这种东西吃多了以后,光是看见就够腻了,完全不想再吃。但这可是华军士兵唯一的副食,你不吃有的是别人抢着吃,所以青菜白菜也是很受欢迎的。
华军部队如果是在后方驻扎,一般一个月可以有一两次的改善伙食。
所谓改善伙食就是吃一些肉,基本上是放置不知道多久的咸肉或腌肉,切碎了扔进青菜汤或是豆腐汤里面,士兵们盛菜的时候每人给一勺。运气好的有几块碎肉,运气不好的只有一点肉末。
这种伙食严重的影响了部队士兵的体质,在抗战前华军士兵颇有一些身体强壮、虎背熊腰、身材高大的士兵,长得是很英武。主要是因为战前经济还没有恶化前,驻扎在江浙皖鄂一带的中央军伙食还算不错,军阀部队的粤军、东北军更是财大气粗,吃的很好,粤军士兵还定时吃一些广东特有的肉菜。
战争爆发以后,随着海岸线被封锁,中国主要财政收入的关税不复存在,加上大片富裕地区被日军占领,对外贸易线路也被日军切断。华军就只能依靠西部一些贫穷的省份供给,能够保证华军官兵吃到东西,已经是后方用尽了一切的力量了。
在河南等地,因为天灾和战乱造成了可怕的饥荒,老百姓都饿死无数,华军官兵至少还有口饭吃,一对比就是天堂了。
战争后期日军曾经公布了一些被俘的华军和八路军士兵,这些士兵统一的特征就是瘦,有的瘦的几乎只剩一把骨头,而且面色蜡黄,双眼深陷,一看就是长期处于严重的营养不良之中。
日军士兵虽然普遍矮小,身体却比较强壮,看起来都很结实。
事实上连日本的军犬吃的都比华军的士兵好,狗比人吃的好,抗战还能够打赢,这容易吗?华军士兵围着一口破锅吃饭,眼睛却盯着锅内,肯定是在看还有没有剩菜剩饭。
战斗期间华军士兵的伙食就更差了,一线作战伙食有两种,一种是类似于日军的应急伙食。不同的是日本人的应急伙食是饼干、肉罐头,而华军绝大部分士兵连罐头什么样子都没有看过,有的人一辈子没吃过饼干。
驻印军官兵刚从国内坐飞机到达印度以后,曾经有几个人士兵猛吃了一顿压缩饼干,结果一喝水以后全部急性胃扩张,差一点送命。美国医生问他们为什么一次吃这么多,他们回答,从来没吃过饼干,也不知道吃多少能饱,就拼命的吃了。
战斗时候的食品一般是北方农民常吃的那种不含水分的大饼,一块大饼就拌着随身带的咸菜,就是一顿饭了。
二是完全依靠后方二线伙夫送饭,由于战争往往一打就很久,比如淞沪会战双方打了三个月,光靠士兵自己的应急口粮是不可能支持下去的。
所以往往是后方伙夫烧好了饭,然后冒着枪零弹雨送上前线。由于日军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