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太平血> 第四百三十一章 英法备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三十一章 英法备战(1 / 3)

其实当一得知大沽惨败,远在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即责成海军大臣阿穆兰上将和陆军大臣朗东元帅为筹备对华“远征”。“远征”应当基于四大支柱之上,组成陆路部队,组成作战舰队,运输和军需站,制定作战计划。

最初的考虑,是组建一支大的“远征”军,大约 1.8 万人。但拿破仑三世的妻子、欧仁妮皇后竭力赞成展开大规模的对华“远征”。陆军部一度计划筹建4 个新的朱阿夫轻步兵团,以志愿兵为主,再加上千余名比利时士兵组成一支部队。但是,由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济因素,尤其为了不使英国感到法国增加陆军兵力的压力,法国在正式审议方案时把计划兵力削减了不少。

事实上,英国人不会同意法国向中国派出大量的超过英军的兵力。其次,法国还明智地放弃了向中国派出战马,亦即骑兵队的计划。杜潘上校对此甚感遗憾,不过表示理解,他说道:“……与英国结盟的要求,使这些过于庞大的计划破灭……不过,既然我们邻邦极度的敏感性从此得到了尊重,我们因此可希望,英法间的友好协约将保持平稳了。”

伦敦和巴黎共同研究了军事“远征”如何组织并制定了作战计划,当中需要协调和配合的东西,远远超过了英法上一次联合舰队出征远东的战争。两军总兵力确定为 2 万人,英军 1.2 万人,大部分从驻印部队抽调,法军 8000 人。

在“远征”军筹组中,法国海军上校布热瓦起了重要作用。他由阿穆兰上将派往伦敦,负责预先与英方沟通,并与之一起筹备法英联军将在同一战场进行的联合行动。布热瓦上校代表海军部,里布尔上校代表陆军部,与英军代表研究了未来“远征”的各个方面,如兵力配置、联军间的协调。人员与物资运输,后方基地,进攻目标等。对夺取天津的方式——取陆路或水路——也作了研究。至于夺取北京这一最高政治目标,联军当时尚在犹豫之中。

联军的顾虑还是老问题,英国的政客们担心夺取北京之后,满清会迅速的崩溃,而让太平天国很快统一全中国。而法国皇帝则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他甚至建议联合太平军一同出兵,他很乐意在东方看到一个基督教国家取代掉现在野蛮无知的满清。但英国人很谨慎的看待太平军,特别是那位西王。上一次因为庙街、库页岛不愉快的经历让英国人切实感受到这位西王的政治魄力。可以想象要是这位西王代表的太平天国统治了远东。东方将出现一个和俄罗斯一样土地、人口广大的强大国家,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必将受损。

所以,在是否占领北京的讨论中,英法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好在最后双方妥协了。这一场战必须要打,打到什么程度将视战争的进程为准,英国人也担心只占领天津达不到让满清屈服的地步。

法国方面选择了蒙托邦少将作为法军统帅,他作为驻非洲老战士,大半生在阿尔及利亚度过,在那里享有盛誉,为此赢得过约 12 次嘉奖。最突出的战功,是在摩洛哥边界俘获埃米尔阿卜杜勒-卡德尔。

就在英法宣战照会发往苏州的当日,年已 63岁的蒙托邦将军。在贡比涅行宫受到拿破仑皇帝接见,英法提前发出宣战照会并不影响他们的军事行动,格兰特的舰队退回上海接着又赶回了香港,他们先期进攻的目标仍旧是广州。

贡比涅行宫和枫丹白露宫一样,这里也是皇家最喜爱的度假地。每年 11 月 15 日圣欧仁妮节起,皇帝喜欢在此理政。拿破仑三世问蒙托邦将军,是否感到有足够力量经受得住可能持续很久的“远征”劳顿,以及可能炎热或寒冷的恶劣气候。蒙托邦满怀豪情地回答,他在非洲度过了 27 个春秋,从未生病,身体反而因战争劳累变得更结实了。

皇帝从御桌上拿起一张中国地图递给他,随后让他去见哥士奇伯爵。哥氏是法驻华使团一等秘书,大沽事件时在场,被派回国向政府汇报这一惨败情况。这位外交官负责向蒙托邦将军介绍他对中华帝国人与事的所有知识。接着,蒙托邦以对华“远征”军总司令的身份,被介绍给了宫中达官显贵,以及欧仁妮皇后。

鉴于战区遥远,蒙托邦将军还拥有一些特殊职权,如有权任命上校以下的各级军官和授予荣誉军团四级以下的勋位。

拿破仑三世还钦定身边副官之一的施密茨中校为“远征”军参谋长。而炮兵由本茨曼上校指挥。工兵部队则由蒙托邦将军亲信、当时在交趾支那执行任务的戴鲁莱中校带领。行政事务由助理军需官杜比负责,但他本人(在组建“远征”军时)无须从中国折回了!

法军骑兵指挥官雷布尔被派往英军任特派员;而英军弗利上校则来蒙托邦将军身边任联络官。还有一批无具体职务的额外军官随同“远征”,一旦需要……即顶替正式任职者……

杜潘上校以行家眼光强调指出了实施这类“远征”所带来的各种困难。他写道:“组建用于远征的舰队和军队是一件比人们通常的想像更为困难的事情。将领的选配,士兵的素质,发布清楚准确的命令以便控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避免冲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