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日子变得平淡,南方革命军发生了内战,广东军阀陈炯明因战略主张与占领南京的黄兴、宋教仁不和,两方在没有了清军的压力后,开始擦枪走火,最终演变为大规模战斗,陈炯明实力比黄兴强横,在战场取得优势,但却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战场双方出现暂时的胶着。
陕西清军几次进攻川军不果,加上内部民心浮动,那颜多图不得不将军队撤回陕西休整。
北洋军在北方一家独大,袁世凯通电全国,将在五月十日拥立载湉重新登基,在收刮尽了八旗贵族的家底后,袁世凯利用所得银款大肆扩军,同时命令段祺瑞、冯国璋四处出击,逼降周围满清的死忠郡县,抵抗的清军将领一律抄家灭族,同时消灭那些危害过烈的山贼马匪。
狭天子以令天下的举动,让北洋军势如破竹,蒙古以南,黄河以北,陕西以东,奉天以西,全部望风而降,大小府道无数,光是给那些地方官发委任状,就将王士珍累了个半死。
北洋军声势如日中天,众多英杰来投,其中李纯、孙传芳、吴佩孚、陆建章、徐树铮等才能出众,受到袁世凯破格提拔,北洋军一时人才济济,军力也从原先的五万扩充到了十万,加上地方部队,总计十五万有余。
除了吴佩孚、徐树铮等人外,还有一个特别的人来投靠袁世凯,那就是李少启,李少启在颐和园战败后,就和张之洞退居了直隶以北的一处小镇,手上兵力不足千人,处于弹尽粮绝之境,张之洞虽知道当初想清廷与北洋军两败俱伤的计划被袁世凯看了出来,但还是不得不投靠了脱胎于淮军的北洋系。
淮军的投靠极大地增加了北洋政府的影响力,各地许多守官都是淮军出身,知道首领李少启和老将张之洞投靠袁世凯后,纷纷表示投效,拥护袁世凯组成的新的中央机构。
复国军驻扎北京城南清宁镇,冯玉祥与蒋方震负责招兵练兵,曹锟、苏灿、张作霖、张作相带领兵马协助段祺瑞冯国璋讨伐地方,以战场弹雨检验新兵的战力。
复国军名声在外,比北洋军对青年的吸引力更强,蒋方震最初招兵之时,无数北方青年慕名来投,但是大多被蒋方震拒绝了,不是因为军费不足,而是既然袁世凯信任赵建国,那复国军也不能故意树大招风,抢了北洋军的风头。
所以复国军的征兵极其严格,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有严格要求,一月之间,复国军海军吸纳甲午战争后被清廷遣返回乡的士兵,从五千扩充到了一万。
陆军从八千人扩充至两万直接作战部队。包括一个一百人的轻机枪连,七十人的重机枪排,一个一千人的炮兵营,三个一千人的骑兵营,除却数百人的警卫部队,还有一万五千人的步兵部队。并且配备独立的侦查、情报、卫生部队。
赵建国用菲尔德步枪淘汰下来的三八式步枪装备了招收的新兵,但是这样子弹的供应就出现了混乱,赵建国决定等建立兵工厂之后,利用日本的技术,还是全部换装三八式步枪,虽然三八式步枪杀伤力不强,而且极不利于近战,但好歹射程要比菲尔德步枪好。
赵建国与袁思祯的婚期定在了载湉登基的十天以后,也就是五月二十日,赵建国不看黄历,五月二十日,根据数字来说,总算是有个彩头。
五月不到,英美法等国的公使就齐聚北京,虽然他们声言不参加载湉的登基仪式,但还是不得不来交换俘虏,也暗中探一下袁世凯的口风,看自己国家是不是能从新政府获取些好处,结果很明显让他们失望了。
不但袁世凯拒绝恢复外国在中国的租借地,而且赵建国也提出用技术换俘虏,囊括造船、冶炼、开采、枪炮、潜艇等各个领域,甚至包括了英国和美国的飞机技术,这些国家当然不会同意。
骄傲的英帝国只愿意支付赎金,法国只愿付出他们的步枪技术,美国最慷慨,但是也只同意提供一百二十毫米以下的火炮技术,作为换俘最迫切的国家,美国还答应接收北洋派遣两百人以内的兵工专业留学生。
双方的谈判陷入僵局,各国公使都留驻公馆之内,苦思着怎么回国交差。
五月十日,载湉在北洋军的拥护下重新登临帝位,复光绪年号,立他他拉.瑶珍为皇后,他他拉.瑶瑾为贵妃,由于袁世凯为了节省皇宫中耗费,已经遣返大多数宫女太监,嫔妃也在遣散之列,为了给载湉装点门面,袁世凯不得不临时找了一些丫环立为载湉的皇妃。
袁世凯以光绪名义,自封内阁总理大臣,王士珍为陆军大臣,将北洋军划分为天下九镇,东北镇以冯国璋为镇帅,华北镇以段祺瑞为镇帅,安蒙镇以徐树铮为镇帅,川陕镇以孙传芳为镇帅,河南镇以李纯为镇帅,江南镇以陆建章为镇帅,藏新镇以吴佩孚为镇帅,江浙镇以赵建国为镇帅,海南镇以李少启为镇帅。
段祺瑞兼任大南区总镇帅,统筹华北、河南、江南、江浙、海南五镇,冯国璋兼任大北区总镇帅,统筹东北、安蒙、川陕、藏新四镇,王士珍坐镇中央,总领九镇。
以赵建国为海军大臣,复国军陆海军享朝廷中央基俸,全军自治,战时听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