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六百十五章 古风(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六百十五章 古风(下)(1 / 3)

对燕度,郑朗当然不存在任何好感,倒是对他父亲,十分佩服,一个达芬奇的人物, 又授过郑朗的画艺。然用人之道,不能因好恶而用人,想要实施农田水利法,必须要有许多懂水利的人才。

懂水利人才的官吏会有很多,可郑朗不可能有金手指,知道所有懂水利的人才,只能等到实施后一一发掘。记得的仅只有数人,第一范仲淹,范仲淹老啦,况且赵祯也不可能再度将范仲淹提拨到庙堂之上。

非是对范仲淹不信任,而是其他人。范仲淹在地方上太平无事,一旦回到朝堂,君子们会不会再次凝聚成党?就是郑朗自己都不敢打保票。

其次是叶清臣,叶清臣倒是可以用上,然现在叶清臣是三司使,暂时不可能会去地方上主持水利事务。

刚才所说的程师孟是一个,燕度也算是一个。但不能这么说,郑朗徐徐说道:“燕度昔为陈留知县,正是大旱,度劝乡豪出粟六万石,活济饥民无数,又行保伍法察盗,臣提出保甲法,便是在燕度保伍防盗法基础上改良出来的。”

“卿用心了,”赵祯表扬了一句。

除格物学外,郑朗这些改革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都是有前人实施的一些法令,再进行改进,才得出来的新法。事实不是如此,郑朗所站的肩膀远远超过这个时代,可不能说,太妖异,故说保甲法灵感来自燕度,淤田法灵感来自程师孟,束水冲沙法灵感来自张戎,等等。

继续说道:“又,前年三司请榷河北盐,欲改河北盐法通商为专榷,以增国家收益,唯度与张方平言。川峡不榷酒,河北不禁盐,此祖宗顺民俗,不易之制也(指梓州路与夔州路本身朝廷管辖不力。民风嗜酒,一旦榷酒,会引起动乱。河北临近契丹,走私发达,一旦榷盐,大量契丹盐流入河北,民苦之。朝廷反不得利,让契丹得利)。前者为度,为变通,后者为法。虽德操欠之,然知法度,便是良吏也。水灾浩大,正是需要这样的官员前去视察,朝廷才能得知真实的灾情。”

原因说出来了。赵祯一声叹息,还能说什么呢,道:“准。”

快!

在郑朗带动下。速度全部快起来,立下诏书,让燕度前去视察灾区。

太监端上来早餐,一人一碗小米粥,一个煮熟的鸡子,两块饼,几碟咸菜。

草草将早餐吃完,郑朗又说道:“次之灾民安置,一为以工赈灾,二为以后安治。以前数年灾害。朝廷以工代赈,兴修了一些水利与道路,虽有收效,然十分零散,故臣有一议。”

这次灾民数量巨大,具体的数字还没上来。然而河水北流之地经过大名府、恩州、冀州、深州、瀛州、永静军数州,不是这几州府百姓全部会被淹没,但是黄河水位正是最高峰,北流经过这数州,仅是指的是新河道,河北多是平原地带,一冲,岂止是这数州百姓,其他邻近各州百姓同样遭到波连。大名府户部在册近十二万户,四十万人,实际人口会达到七八十万人,恩州四万多户,冀州五户多户,深州七万户,瀛州两万余户,永静军两万余户,总户数将会达到三十五万户,没有景祐年间的大旱受灾户数多,那是旱灾,家还在,家里面的农具还在,然这次经过洪水冲泄,什么都没有了,真正的赤贫!包括部分地主。

波及的百姓将会达到两百万之巨,并且是造就两百万赤贫百姓。

还有更恶劣的后果,旱灾过后,田还是田,家还是家,可是决堤之后,形成一条长达一千多里的新河道,河道堤岸宽度最少会有一千多米,有可能近两百万亩良田变成了河道湖泊!

家没有了,地也消失了!

这必须考虑的。

继续说道:“先说以工代赈。”

赵祯额首,安治不急,要看冲出河道所经的地点,有的虽经水淹没,水退后依然能返回家园。当务之急,必须将这些一无所有的灾民组织起来,否则又会形成前几年全国到处起义的现象。

“重心治理漳河,再看灾民情况,修浚滹沱河与御河。”

“行知,漳河不在东边决口,就在西边决口,何必劳动民力与财力浚修?”文彦博说道。

宋朝水灾最严重乃是黄河,其他的还有汴河,汴河也经常泛滥成灾,两浙过度的围田湖田造成秋潦越来越严重,还有淮河之害,特别是黄河多次侵淮,这时候黄河水流量很大的,一入到淮河,就象四百斤的巨汉压在六十斤的苗条少女身上,少女会很不快乐,有可能立即被压得窒息,不入淮淮河都时常泛滥成灾,一入淮淮河百分之百的出现大洪灾。

还有一个地点,便是漳河,这条河发源于太行山,经磁州、洺州,入冀州与胡卢河汇合,乃是河北路一条大河。此河危害也不小,十年有五年决口,密度远胜过黄河,只是不及黄河流量,但因为时常决口,沿河一带本来是沃野千里,现在多成了荒地,百姓不敢耕种。官府也曾治理过,收效不大,如文彦博所说的,治好了东边,又在西边出事。治好了西边,东边复出事。

郑朗摇头:“宽夫,之所以出事,乃是漳河与大河一样,是地上河,以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