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三百四十二章 相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四十二章 相公(1 / 4)

一年又过去。

春天时,郑朗去了各县巡察。

百姓不知道,但郑朗心中有数,这是他最后一次以知杭州府的名义,巡查杭州各县。

才来杭州的一年,发生许多事,一度让一些百姓十分失望。

到了第三年,种种好处出来,百姓态度才真正全部改观。

有一些利政没有完全显示出来,比如郑朗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不能种稻谷,然而杭州独天独厚的地形,山同样是宝贝,种植果树、茶叶、竹子。就是坡地也能移载桑麻。

杭州特许的茶叶通商法,直接用海船出口到外国,使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纺织机械的改善,工艺的提高,又使桑麻业日渐发达。但这些事物,有一个成长过程,无论果树、茶叶或者竹子短短一两年内不能完全见效。

完全见效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真正饱和。

但对杭州的改观,可以用肉眼看到速度的变化。

水利引起许多风波,用契股交换,辨佛,还有一部分人不理解,为什么不顾粮食与耕地,退耕还湖。直到去年秋后,秋潦之害降低到一个不可思议的轻度时,许多百姓才真正会意。

其实从去年冬天再次修了一下水利,只要下任长官能维持目前的状态,稍做一些调整,今年秋潦之害会更轻,粮食总体产量并没有减少,实际是在增加。

挪出来的水面,郑朗也没有浪费,与太平州地形不同,往西一些山区的湖泊四周是山,就象水库一样,可以养鱼,可以饲家鸡鸭鹅等家禽。郑朗还鼓励百姓用三角蚌饲养珍珠。

蔗糖监的开放,使种植甘蔗面积增加。又鼓励百姓制竹扇。倭奴国的竹纸扇在中国很有名。但真正论工艺,宋朝工艺不比倭奴国差。还是有劣势的,倭奴国扇子有名气,主要原因还是它来自外国。于是郑朗对一些扇子作坊进行指导,比如奢侈的用牙雕做扇缘,或者缀玉镶金,或者用丝帛代替纸张,用金丝做为绘画线条,或者薰上香气。

倭奴国扇子能抓住宋人的猎奇心理。但可以从工艺的高度超过它。

甚至因为郑朗送了一块玉佩给小公主,使鸡血石声名远扬,一些工匠去了昌化,加工鸡血石。

与郑朗无关,没有鼓励,也没有反对。

虽增加了杭州收入,可是鸡血石资源太少了。

这是内政。

市舶司与平安监出口携带大量货物,商品与供给。繁荣了杭州各个作坊。

郑朗又进一步放大贸易额。除了铜钱依然进行了控制,无奈,去年一带为宋朝带来大量的铜精,但根本不能满足宋朝的铜钱需要。想彻底改观,最少有可能得过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

但放宽了以物易物,以货易货。

又从倭奴国用木排方式。进口大量松树,不但用作建材,还用作制墨。

后世的倭国环境保护意识很强的,可这时没有。

郑朗也不可能有一衣带水,友好联邦的情节,这个国家与民族,最好能从地图上彻底抹去。

因此动援王昭明想方设法。鼓励倭国各势力砍伐松林,用宋朝货物与他们进行交易。

大量松木到来,又出现墨坊。

仅是内政收入,也比郑朗来杭州时,翻了一番还不止。此时杭州已经成为宋朝最富裕的州府,京城都有所不及。甚至可以称为此时这个星球最富裕的地方,而且还象一部强劲的机器,继续有力的发展。

不断地均田,贫富分化不能解决,但减少了贫困百姓的比例,减轻内部的矛盾。

太平州是一场奇迹,那么杭州就是一场梦幻。

京城里就连最苛刻的君子党们,也不得不承认郑朗治理地方吏治的本领。

是地方的吏治,不是能担任宰相的本领,两者有区别的,许多官员在地方上表现良好,担任相位后,却不能有所作为。

但没有人抵触郑朗。

此时两国交战,财富是关健,朝廷迫切需要郑朗在杭州的敛财能力。

与敛财有何关系?

但有人是这么认为的,士农工商兵,郑朗重工商,用工商创造财富,就是敛财。

郑朗没有理他们想法。

举宋一朝,对财富十分看重,即便扣上敛财的大帽子,只要不戴上剥削百姓的名义,也不要紧。

转了一圈,矫正一些知县的做法,再度回到杭州。

可没有多久,就接到消息,王直率领七百余名蕃兵到了东海群岛。

郑朗高兴地说道:“走。”

坐船去了舟山群岛。

是去年招呼王直这么做的。

到去年秋后,王直一共换来近九百多名生女真,主要一开始接触,大家不了解,海边部族人口稀少,到内陆隔得远,又不太方便,才开始得到的生女真不多。

这些生女真士兵带到矿上,然后与宋兵夹杂,利用或者主动挑起倭奴国地方上的矛盾,免费为他们作战。

不能让他们闲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