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表面上陆为民表现得很淡然,但实际上连陆为民自己都清楚,自己怎么可能对这件事情风轻云淡?每一个机会都是争取来的,从来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而每获得一个机会,也就意味着自己可以在前进的路上节约更多的时间,一年两年甚至三年!
杨永贵被拿下也快一个月了,但是对这个副书记的人选似乎却变得无人问津,这只是一种表象,从各个渠道获得的消息映证,省里边对于这个人选似乎有些纠结,所以才会先暂时搁置了这个人选的确认,似乎是要把这个职位和下一步可能出缺的其他职位拿到一块儿来解决。
对于陆为民来说,这个消息不好不坏,好的是,有更多职位也就意味着就有更大的机会,坏的是,有更大的机会也就意味着自己同样有可能离开宋州。
陆为民不愿意离开宋州,哪怕不当这个副书记也好,他觉得就目前来说,自己留在宋州更能够发挥作用,当然他也不希望一个和自己不合拍的副书记出现,那样有可能会因为自己和对方在很多问题意见上的不同而影响到工作的推进。
其实像现在这种副书记空缺暂时不设对陆为民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自己事实上承担了副书记的职责,把宏观指导和具体执行基本上融为一体了,这反而是一件好事,至少在很多工作上陆为民觉得效率还大大提高了,现在他只需要在大方向上向尚权智汇报,具体执行上对童云松负责就行了。
当然他也清楚这种局面不会长久,按照惯例,年前年后都有可能是一个调整的时段,因为在这期间各地市的人代会和政协会都会召开,如果有政府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变动,那么就需要过这个程序,所以不少调整都会选择在这个时段。
一切向何处去,鹿死谁手,现在都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陆为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
***************************************************************************************************************************
搁下电话贺锦舟好生琢磨了一下待会儿见了汪正熹之后该怎么说,这才起身。
都知道自己和汪书记关系密切,对于组织部这个常务副部长来说,既是好事儿,也是坏事儿,好事儿是自己这个常务副部长在部里边能够有更强的话语权,也有更大的影响力,坏事儿就是和部长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好处了。
贺锦舟觉得自己和方国纲之间的关系处得还算不错,要维系这种关系很不容易,犹如走钢丝,需要极高的平衡技巧,也许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就会破坏默契,而这种默契一旦被破坏,也需要用十倍的努力才能弥补回来。
和汪正熹那边还要好说一些,毕竟多年交道,知根知底,但是和方国纲却还是首次打交道,所以贺锦舟很注意细节,实践证明,这种注重细节的方式很符合方国纲的胃口,两个人的关系也从当初的普通同事关系慢慢熟悉,上升为能够就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坦诚交心的层次,但是这仅仅是指一些问题,贺锦舟清楚自己和方国纲的关系还远没有达到如与汪正熹一般的程度。
所以如何在平衡好双方关系的前提下开展工作,也成为贺锦舟最花心思的事儿。
把笔记本拿在手中,给秘书交代了一下,贺锦舟就直接出门了。
在去汪正熹办公室时,贺锦舟就在想如果汪正熹直接提出这个问题,自己该怎么来回答。
尚权智找了汪正熹多次,也向邵泾川汇报过,汪正熹态度明确,但是邵泾川却一直态度暧昧,所以汪正熹有些恼火,明确指示组织部要拿出最后方案来,他要提交上会研究。
这有些不合惯例,但是却不能说不合程序,一旦走到这一步这会给方国纲和楚耀澜出一个大难题。
按照惯例,人事方案一般是由自己负责牵头研究考察,拿出方案,但这是在部长划定方向的前提下进行,然后部里边报请分管书记,并同时要向一把手书记汇报,在书记碰头会确定下来之后再安排合适时间上常委会确定。
一般说来没有过书记碰头会的事情是不会拿上常委会研究的,但只是一个惯例,而非特定程序,如果有特殊事宜需要直接提交常委会研究表决,也符合程序,只是这么多年来昌江省委似乎还没有遇上过这种情形。
汪书记也只是说一说气话,贺锦舟知道这不过是在发泄情绪,方国纲在没有获得邵泾川首肯的情况下,不可能把这事儿给搁置下来,单单是部里边的意见难以说服汪正熹,如果说汪正熹是一个新上来的角色也许能行,但是汪正熹担任副书记多年,而且是从昌州市委书记时就担任副书记,论资历论经验论威信,方国纲都根本无法比,所以没有邵泾川的意思,方国纲不可能擅作主张。
但贺锦舟也知道这里边怕是有些原委,一个宋州市委副书记不至于让邵泾川这么重视,就算是邵泾川重视,也不至于让邵泾川和汪正熹结下这个心结,所以贺锦舟估计这里边多